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山家山外之争(5)

2016-05-22 11:32:27      参与评论()人

走进正殿,里面有三四个妇女正在折银元宝,已经折出了许多筐,我不懂金元宝与银元宝在供奉上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大殿内的功德箱上有个装置,我也是第一次见:样子像个摇号机,侧旁还有手摇柄,机器上贴着说明:请滚动。我正想上去试试如何操作,在一旁折元宝的妇女,一边手不停歇地飞快折纸,一边斜眼望着我,她的眼神打消了我好奇的念头,我注意她的手,看她娴熟地做着功德,三秒钟就能完成一个,这让我想起了卖油翁。

我在大雄宝殿的侧墙上看到一块石碑,碑额上写着:天台教观第四十三祖谛公碑,在旁边的介绍栏中看到几张复制的老照片,其中有谛闲法师肖像,我觉得这就是碑上所说的那位谛公,而谛公则是近代天台宗名僧谛闲的尊称。谛闲为天台宗第四十三祖,也是我的寻访对象,没想到在这里无意中找到了他的遗迹,这个意外所获让我很是高兴,这也让我更加好奇:进入的这个寺庙,真的就是我要寻找的延庆寺吗?

在另一个布告栏中详列出了维修大雄宝殿认捐明细表,列在第一项的是“大雄宝殿匾额”,数量一块,价格却是三十九万;而第二项的“金丝楠主栋梁”,一根的价格是三十六万;金丝楠如此珍贵,整个的大梁则更为稀见,如何价格还比不过一块匾额,也许是位置重要吧。

在大殿的侧面无意中看到了有个小院,门匾上写着“四明书院”,门两旁的抱柱上也说明了此地正是当年的证人讲会所在地:景仰先贤犹忆南雷傲骨,宏开讲舍再承东浙学风。根据资料记载,当年的证人书院就开在延庆寺内,如此看来,正如那位女子所说,这个寺院真的就是延庆寺,可惜院中无人,我无法证实自己的猜测。进入四明书院小院,整个院落是重新翻盖的仿古建筑,院中侧墙边立着一块新刻的石碑,中间大字刻着“入唐着岸圣迹碑”,碑的背面刻着说明文字,题目为《传教大师最澄上岸纪念碑记》,底下密密地刻着一些小字,然而此碑距后墙的距离不足半米,拍照很是困难,我难以拍清楚后面的文字,书院的正堂锁着门,无法看清里面的究竟,我觉得还是应当先找一位同仁请他给我解惑。

进入侧殿,一位僧人正在读书,我先向其请教第一大疑问:贵寺叫延庆寺吗?他回答说,延庆寺在隔壁。同时告诉我,从延庆巷内进不了延庆寺,需回到解放南路上,才能找到入口。我感谢了他的指教,于是从本寺的正门退出,在正门的旁边,无意间看到了文保牌,上面写着“观宗寺”,直到这时我才明白,自己刚才参观者乃是本打算寻找的观宗寺。

观宗寺原本是延庆寺的一部分,延庆寺始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三年,当时名叫报恩院,到北宋大中祥符三年,改名为延庆寺,成为了天台宗著名的讲寺。此寺到了宋代元丰年间,知礼的五世宗孙介然在延庆寺的东北角,建立了“十六观堂”。到了乾隆末年,这十六观堂从延庆寺独立了出来,成为了一个单独的寺院,名字就叫十六观堂。1912年时,十六观堂的方丈犯规,被鄞县主事驱逐,经过当地的宗教人士商议,从上海请来了谛闲做此堂的住持。谛闲根据知礼所言“三观为宗,说法为用”,将这个观堂改名为“观宗讲寺”,简称为“观宗寺”。即此可知,观宗寺是由谛闲所建造者。

谛闲本名朱古虚,是浙江黄岩人,父母过世之后,跟着舅舅开药店,后来领悟到“药但医病,不能医命”,于是就想出家。光绪三年,谛闲二十岁时,就出家于临海的白云山,二十四岁时,在天台山国清寺受具足戒,但是他极其聪明,在听《法华经》时:“未及终卷,已领一心三观,一境三谛之妙旨”,因此他在二十八岁时,就做了杭州六通寺的住持,而后他大开讲习,弘传天台宗教义。因为谛闲声名远播,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曾请谛闲到京弘法,因此结识了许多著名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