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杨绛是一位写作者,更是钱锺书文化遗产的看护人(4)

2016-05-26 12:22:41      参与评论()人

但杨先生说:“我没有满意的作品。较好的是《干校六记》和《洗澡》。好多篇中短篇小说是试图写写各种不同的人物,我都改了又改,始终没有满意。锺书认为《大笑话》最好。我总认为小说应写出活脱脱的人物,而故事必须自然逼真,感情动人,格调勿庸俗。”

在《听杨绛谈往事》里,杨绛这样回忆《干校六记》的写作:

“干校回来,我很感慨,想记下点干校的事。《干校六记》是从干校回来八年后才写的,是读了《浮生六记》才决心写的。我的题目和六记都照《浮生六记》的样。我是费了好大一番心思写成的,自信这部《六记》,超出我以前的作品,所以,我动笔前告诉锺书,我要写一篇《干校六记》,他泼冷水说:‘写什么《六记》!’他说没用,我还是把我想好的写了出来。我写完后给他过目,他不声不响,立即为我写了一篇‘小引’,我就知道他这回是真的觉得好,不是敷衍。他经常敷衍人,我对他的称赞都不相信了。他对我请看文章,总很为难。他若说我好,我不信;如果文章不好,他批评不好,又怕伤我。”

这在当时是一部敏感题材作品,后来大家都知道的故事是《干校六记》先在香港出版,后来经胡乔木同志开绿灯,书才在内地出版。胡乔木当时的评价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这是一部知识分子与他所处时代的记录。经过这些磨难和丑陋, “在她的身上,有些时间不可磨灭的东西,然而在她的周围,这些东西──譬如一种精致、淡雅、从容的品位,一份人文的卓尔与情操……都在一场大破坏里逐渐式微、随风而逝……”台湾作家李黎这样形容杨绛先生。

《干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在那个时期,杨绛先生最重要作品是翻译的《堂吉诃德》,这是我国直接从西班牙原著译为中文的第一个版本。“此书分上、下两册,钱锺书题写书签。《堂吉诃德》定稿时,锺书的《管锥编》手稿也刚校订完毕,他提议和杨绛交换题签。杨绛笑说:‘我的字那么糟,你不怕吃亏吗?’锺书说:‘留个纪念,好玩儿。’从此两人的作品出版,都互相题签。(《听杨绛谈往事》)”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胡真才回忆说,杨绛从1959年开始学习西班牙语,每日坚持,从不间断,至1962年已能读懂比较艰深的文章了。这时,她选择了西班牙皇家学院院士马林编注的最具权威性的《堂吉诃德》版本开始翻译。至1966年的“文革” 初期,她已译完该书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三分之二。

但就在这年8月,她的译稿被迫交出并失踪。杨绛被打成“牛鬼蛇神”后,有一天,她在单位打扫一间脏屋子时,忽然从废纸堆里发现了自己的译稿,如获至宝的她本想把译稿偷回家,但未能如愿,只好求人妥善保管。直至1970年7月她下放干校前夕,一位年轻人把这部译稿交还给她。1972年春,杨绛从干校回京,家中房屋被人占用,他们夫妇只好搬入单位的一间办公室住,杨绛就是在这间陋室里接着翻译《堂吉诃德》的。因为译文搁置多年,读来好像断了气似的,无奈只好从头再译。1976年秋冬,她终于译完全书。次年搬入新居后,她又将全书通校一遍,5月初将译稿送交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3月该译本问世。

2001年,杨绛把她丈夫和她自己的全部著作稿酬捐赠给他们的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专门扶持那些好学而贫困的学生。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赵萍说,这些年“我们都是直接将稿酬汇入清华好读书基金,已经2000万了。杨先生的居所和人文社一样老旧但舒服,磨得发亮的水泥地,罩布套的软沙发,木质的书桌书柜,杨先生拒绝清华大学为她重新装修。有一次我们的编辑看到杨绛先生穿了一双很别致的鞋子,问起,先生说是钱瑗的……我们仨,再无生离和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