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范德康谈藏学研究的发展(5)

2016-07-24 12:40:22      参与评论()人

范德康:藏传佛教在欧美受欢迎的原因,与其在中国、日本受欢迎的原因完全一样,就是所谓的“神秘”。一位稍有名气的藏传佛教喇嘛不管在北京、成都、台湾、纽约、波士顿、柏林、巴黎,都可以吸引成千上万的民众来听法会。不管在哪里,大多数人都是冲着“怛特罗”(密教)、神通、异文化等等而去的。

举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很多人说修习了多年的密教后获得了特殊乃至神秘的体验,事实上一个人如果长期反复练习同一件事情,比如练习十年小提琴,我相信他也可以获得一般人达不到的特殊体验,如果稍有音乐天赋的话,就可以成为具有特殊能力的小提琴家。很多人在修习密教多年后确实有不可思议的收获,但那并不神秘。修行就像练太极拳和中国功夫一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即使有人像当时的李小龙一样常年练功,但毫无疑问的是,李小龙那般天赋与勤奋具全的人是极少的,所以还没有出现第二个李小龙。

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东南亚的很多华裔,特别是商人,相信通过向财神等祈祷就可以获得不可思议的神通,可以帮助他们赚取更多利润,所以常常捐很多钱给云游来的喇嘛。这些喇嘛则往往把钱带回尼泊尔、印度等地,建立大寺院,于是华裔成了事实上的最大施主(出资方)。商人的祈祷是否应验我们不得而知,但施主肯定得到了某种好处,否则他们不会持续捐钱。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相互影响关系如何?

范德康:藏传佛教对汉地的影响较大。但反之极少,不管是教义思想还是仪轨实修,汉传佛教几乎从未对藏传佛教产生过实质性的影响。

虽然传说唐朝的文成公主把佛教带进了西藏,文成公主本人很可能是佛教徒,也很可能对当时的贵族阶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就我们所见到的文献资料与佛教徒的修行活动来看,没有什么汉传佛教的影子。

确实,在八世纪至九世纪初,有若干部汉文佛典被翻译成了藏文,但其中大部分的原本是梵文或俗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传佛教经典;公元850年左右,一些禅宗传记被翻译成了藏文。这些零星的翻译并未影响藏传佛教的发展轨迹。

更有意思的是,在蒙元时代,有史料记载,很多汉人皈依了藏传佛教喇嘛,但是没有一位藏族人向汉僧学习、在汉地寺院出家。这可能是因为当时藏传佛教整体的知识水平、教育体系以及修行传统很大程度上要高过汉传佛教,所以能吸引汉人。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推测,没有直接的文献证据。所以,也可以推测在元代产生那种情况的原因是个人的爱好倾向,就像现在的汉人仍然对藏传佛教比较感兴趣,而藏族人对汉传佛教并没有什么兴趣。历史与当下情境可以是相通的。

也许你会说,在元朝,有很多藏传佛教喇嘛到北京等地来传法,能说汉语,不可能不受到汉传佛教的影响。但是,这种说法没有文献依据或者考古证明。

所以,就目前的史料与研究来看,这样说可能更公平些: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是两种平行发展的佛教传统,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实质性的交互影响。

国际藏学研究现状如何,取得了什么进步,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范德康:藏学研究在过去的五十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在美国,在世界各地都是。1960年以前,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只有极少数图书馆拥有一些藏文文献。这一情况在1960年后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因为其后藏文资料才开始得到大规模的印刷出版。在中国,虽然“文革”期间暂停了一段时间,但稍后就恢复了。在印度,藏文文献的出版早已形成巨大的产业。尼泊尔和不丹也有一定的出版规模。就像在一夜之间,大量的藏文冒了出来,而且学者可以比较容易获得这些出版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像我这样的西方学者对西藏研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