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僧朗与栖霞寺 ——觅踪记(六)(2)

2016-07-31 11:10:15      参与评论()人

我们接着说这个碑亭里的名碑。到了明僧绍的六世孙明崇俨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天下了。这位明崇俨擅长方外之术,因为有一技之长,所以受到了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宠幸。虽然他发达了,却不忘祖宗,明崇俨向皇帝提出,他想给自己的五世祖明山宾树碑立传,这个要求皇帝觉得不过分,于是亲笔给明山宾撰写了碑文。但可能高宗李治觉得自己的书法有些拿不出手,于是他命当时的著名书法家高正臣将碑文抄写一遍,而皇帝自己则在碑的背面,写下了“栖霞”两个大字。以我的拙眼来看,我觉得这两个字写得很有气势。

就因为这两个字,使得这块碑成为了栖霞寺游客的必拍之点。这天虽然游客不多,但还是有人围在这里拍照,我耐心地等了一会儿,等游客散开后,拍下了这个御笔。之前我在资料上知道,这块碑所用的石头上,有许多豆粒状的白色斑纹,古代的文人将这种斑纹形容成含苞欲放的梅花,于是这块石头被称为“梅花石”。当然,科学家最烦这种无用的形容,他们说这种石头是二点八亿年前海中的一种动物化石所形成的。我扒在窗棂上细细地看了半天,也没有看清楚这块石头的花纹呈梅花状。但是这块碑石却是南京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唐代碑刻,因此,此碑也成了国家级的文保单位。

进了寺院之门,两侧有四大天王,说明这应当是天王殿。穿殿而过,眼前是毘卢宝殿。大殿建得巍峨壮观。穿过此殿前行,就到了此寺的最后一进院落,门口挂着“方丈”二字。我以为这是方丈室的所在,属于闲人免进之处,于是没有贸然闯入。我来此寺是为了瞻仰著名的舍利塔和六朝造像石窟,于此却看不到痕迹。正踌躇间,我注意到右侧有“佛书流通处”,于是走到近前看个究竟。我在门前看到了舍利塔的指示牌。从此院穿过,后面的景色顿时宽阔起来,在一片百十平方米大的广场上,看到了那著名的舍利塔。

隋文帝杨坚在还没有当上皇帝时,他偶然遇到了神尼智仙,于是获赠舍利数百颗。杨坚登基以后,他觉得跟神尼的那次偶遇,对他能够夺取天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他下令,在天下八十一州各选一处景色优美的寺院,在里面建舍利塔,同时派高僧分别护送他所得到的佛舍利入藏于此塔。杨坚所下的诏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分道送舍利,先往蒋州(今南京)栖霞寺,洎三十州次五十三州等寺起塔。”可见,隋文帝的这场全国性建塔送舍利运动,将栖霞寺列在第一位,这也证明了当年栖霞寺在全国佛寺中的声望所在。栖霞寺的这座舍利塔建成于隋仁寿元年,即公元601年,这应当是隋代大规模建塔运动中建成的第一座。

眼前的这座舍利塔果真足够精美。据说此塔在隋代的时候,是木结构建筑,这座木舍利塔过了两百多年被毁于会昌法难。到了南唐时,佛教再次兴起,皇帝命令高越和林仁肇两位大臣把这座舍利塔重新修建起来。可能是为了流传久远,这次建塔用的是石料。高越为建此塔下了很多心血,以至于死后就葬在塔后方的山坡上。而另一位建塔人林仁肇,据说是南唐唯一的一员虎将,后来宋太祖想统一江南,林仁肇当然成了拦路虎,于是宋太祖使用离间计使得南唐后主李煜怀疑林仁肇的忠诚,用鸩酒将林仁肇毒死。后来宋太祖的军队攻陷金陵,李煜才知道上了大当。但历史没有后悔药可吃,巧合的是,三年后李煜也被宋高祖用鸩酒毒死了。因为此塔的名气,该塔在建成之后历代都有修整。1931年,叶恭绰还曾主持过此塔的修整工作。“文革”中,小将们砸掉了塔上不少的石刻造像,前些年也基本上修补了起来。据说历次的修补,都没有动过地宫,那些佛舍利以及陪葬的珍宝估计仍然在此塔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