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景熙《王云梅舍记》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故称“岁寒三友”。抗战时期,中国文艺界著名艺术家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相继来到桂林,组织大后方的抗战文化救亡活动,被喻为“岁寒三友”。经过多年东西方文化碰撞之后,很多人对中国传统绘画失掉了信心,而郭志光、张宝珠、陈玉圃三位先生始终没有“弯腰”,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艺术源于生活”的创作道路,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更为美术界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艺术家。近日三位画家就中国画创作如何深入生活、正法传承、画家的自由精神等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访友图》 张宝珠
敬慕自然 广采博取
袅袅春日,草长莺飞。在泰山一干千姿百态的松树面前,一位17岁的少年看得痴了,不觉已到晌午。靠着松树停着的两辆自行车被太阳晒得锃光瓦亮,一同来的伙伴倦了,便用草帽掩了眉眼在树下打盹。阳光下的少年手下按着一本速写本,他一会儿往前走走,一会儿又往后退退,作为冒然的闯入者,他似乎在摸索自己与这广袤山林的最佳距离。最后他终于停下了,却不知该如何下笔。
当年秋天,那个少年又来了。这一次他的包里多了好几个本子,里面画的、写的全都是松树,是他大半年来从书店买来的山水画速写集上临摹来的。那时节,野草山花悄悄结着种子,山色枯黄。只有松树,似乎忘了季节更迭,绿意依旧盎然。这一次少年在山中一待就是三四天,他白天与松柏对望,夜半卧听山风耳语、秋虫唧唧,离开时,竟得速写百余幅。
《看山图》 张宝珠
这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便是后来每年都去泰山为松树画像的、人称“张松柏”的张宝珠先生。在张宝珠的笔下,松柏只是一个引子,在松树的空隙里间或掩映着几处老屋,几笔勾陈,一泓静水汩汩而出,再添一桥梁可停可行,甫一看到的是一个具象世界,而引出的却是画家深沉的生命体验和诗意想象,实处供人凭依,虚处使人做梦。
《观瀑怡神》 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