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饱含对世事丰富且温润的感受

2016-12-16 14:51:00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北京人艺近年最卖座的小剧场话剧《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诙谐又不失高雅地讲述民国青年男女的婚恋轶事。图为其中第二则《酒后》剧照。(黄浦剧场供图)

北京人艺近年最卖座的小剧场话剧《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诙谐又不失高雅地讲述民国青年男女的婚恋轶事。图为其中第二则《酒后》剧照。(黄浦剧场供图)

■本报记者童薇菁

北京人艺近年最卖座的小剧场话剧《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今晚将在黄浦剧场迎来上海首演。

自今年4月初露峥嵘,《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仅半年时间就演出超过50场,一路积攒了良好的口碑。作为一部喜剧,它不吵也不闹,观众也无需笑到捧腹,却别有一种与生活的默契在里头。

丁西林是谁?———民国时期北大物理系教授,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剧作家,难得的“文武双全”的人物,但观众却对他所知甚少。北京人艺青年导演班赞翻出这位“民国理工男”近百年前写下的独幕喜剧:《一只马蜂》(1923年)、《酒后》(1925年)和《瞎了一只眼》(1927年),有趣的是,这三则喜剧皆和婚恋有关。“丁西林的作品,难得地富有喜剧理性、克制和高级的一面,充满了含蓄、流畅和温厚的美感。”班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喜剧的灵魂,不在嘲讽,不在抨击。剧中人物建立的是一种亲密、自然、健康的联系,不仅是愉快的,也是神圣的。他的喜剧,和‘那些’喜剧终究是不同的。”

当下有不少网络红人、情感导师解锁爱情密码,丁西林以“小客厅”为场景,刻画了民国时期那些穿旗袍、背洋文的小儿女们的百般情态与婚恋世情,既妙趣横生,又怀旧情浓,意外地是,丁西林的“爱情宝典”放在今天,也值得细细品咂。

《一只马蜂》虽是丁西林先生的处女作,却出手不凡。这个故事本身的主题很有意思———长辈催婚。吉老太太借着给侄子说媒的机会,旁敲侧击地提点儿子要把婚姻大事放在心上。岂不知,这位说亲的对象余小姐早已与儿子生出情愫。吉老太太是个开明的老太太,不愿做封建家长。余小姐新潮标新,为了讨好老太太却又故作传统。吉先生心潮暗涌,却又故作镇定,顾左右而言他。这对小情侣更是借着这个误会,反话连篇,迂回婉转地再次试探和确认彼此的心意。当最后他们相拥被老太太撞见时,余小姐大喊一声“一只马蜂”加以掩饰羞赧,成就了一个令人会心一笑的反转结局。

写小儿女互相确认爱意,长辈催婚,百年前的丁西林倒是没落入俗套。班赞说:“言语间机智的幽默,体现在文字的聪明劲儿上。”没有什么大的情节波澜,丁西林善于从知识分子的生活细节中提炼出情趣。虽然篇幅短小,但三个人物的形象却生动活泼。“我问你,这样的人也不好,那样的人也不好,旧的,你说她们是八股文,新的,你又说她们是白话诗。”吉老太太的抱怨也是“文雅”式的抱怨。面对母亲的诘问,吉先生显得有些强词夺理,“不把它(结婚)当成一件正经事看,因为我把它看得太正经了,所以到今天还没有结婚。要是我把它当做配眼镜一样,那么你的孙子,已经进中学了。”

丁西林笔下的这些独幕剧可谓短、小、暖,结构精明、人物生动,从中能够发现一个理科生特有的清晰逻辑,又时时透露出他的智慧和涵养,更能感受到他对世事丰富且温润的感受。

有学者说过,丁西林在中国话剧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出现在中国现代话剧的初期,可是起笔就达到了高水准,表现出艺术上的成熟。丁西林是物理学家,曾任北大物理系教授,他也是乐器工艺家,曾对中国传统乐曲笛子进行过改革,把原来的六孔七声音阶改为十一孔平均十二律。这位标准的理科生,自幼喜爱文艺,留学英国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的戏剧、小说。他一生发表过多部独幕剧和多幕剧,其中以独幕剧最为出名。

丁西林是如何走上戏剧创作道路的?有资料记载,留英时期的他,在业余时间常看英文小说、戏剧,“开始看小说不大看得懂,看戏比较容易懂。所以我是从看英文剧本开始对戏剧发生兴趣的。回国后,因几个搞科学的朋友编了一种综合性的杂志,也想登剧本。他们知道我喜欢戏剧,就怂恿我写,写了几个就出了名。”

对从中央戏剧学院走出的班赞来说,丁西林的名字并不陌生。他的作品陪伴了班赞整个学习生涯,也是排练厅的“常客”,但在校园之外的舞台,几乎不见丁西林戏剧的身影。北京人艺上一次排演丁西林的喜剧作品,还是焦菊隐先生在1950年代导演的《三块钱国币》和《压迫》《等太太回来的时候》三部小剧场话剧,此次是在60多年后重新启封丁西林的作品。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
关键词:丁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