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眼界 > 正文

孔裔隐居的南宋古村为何向全世界招募村民?(2)

2016-10-26 16:33: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不久,孔若钧带着遗憾,客死他乡。孔端躬将父亲葬在了榉川北岸钟山后坞,为尽孝道,不忍离去。

太公树:“此苗何地植土生根者

即吾氏之新址也”

榉溪孔氏后来为何不去衢州会合?为何将族人安排在四周环山、交通不便的深山里?历史中人早已驾鹤西去,后人也只能从孔氏族谱和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寻得端倪。

有一种说法,是孔端躬见榉溪山峦逶迤,水流清澈,民风醇厚,决意定居于此。但也有人反驳,八百多年前的榉溪,人迹罕至,也许更是虎狼之地;还有人说,孔端躬见朝廷腐败,心生退意,正好借此机会隐居下来,远离纷争、耕读传家。从榉溪村耕读传家的传统来看,定居于此后,子孙繁衍确实如此。但孔端躬的心意,已经无处考证。

只有一棵树龄888年的桧树见证了榉溪孔氏的历史,就是村口的那棵红豆杉。

在始祖孔端躬公的陵墓旁,有一株硕大的桧木,又称红豆杉。树高37米,胸围5.6米,冠幅21米。苍健挺拔,枝叶繁茂,榉溪人称之为“太公树”。

“太公树”的来历颇为神奇。八百多年前,孔端躬随宋高宗南渡之时,从曲阜的孔林携带了桧树苗一株,发下誓愿说:“此苗何地植土生根者,即吾氏之新址也”。所到之处,就把桧树苗埋于地,奔波迁徙时,又拔起带走。到了永康之榉川,即今天的榉溪,父亲孔若钧病逝。等孔端躬料理完父亲的丧事,桧树苗已经萌发了根芽。孔端躬自叹“真乃天意也”,于是将桧树苗移植到了川北燕山脚下,定居在了榉川(今榉溪)。

隐在深山无人识

孔端躬的后人自此在榉溪生活繁衍,八百多年来,形成以孔氏家族为主的血缘村落。

在孔端躬定居榉溪几十年后,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偏安一隅、安稳下来的宋理宗追念孔端躬功德,按照衢州孔氏家庙恩例,在榉川南岸杏坛园前建家庙,御赐“万世师表”金匾一块,并下旨,孔端躬子孙照例免赋税劳役,白身最长者可荐朝录用,因此被称为“婺州南孔阙里”(金华古称婺州)。

然而,斗转星移,明清时代,三百余年,端躬后裔被诬为假冒圣裔,未获恩优免赋税劳役。现今住在“杏园书院”的88岁的孔金良(祥字辈),拿出厚厚的家谱,给我讲起了“真孔假孔之争”。

孔端躬后人隐居深山,渐少与外界联系。永康县城有两个秀才,因为嫉妒,遂编造榉川孔氏并非是孔子后裔,并在明伦堂打了个碑说榉川孔氏“假冒圣裔”。“榉”字在当地口音中与“鬼”同音,当地乡绅又传言说,榉川人是鬼的后代。

近三百年,榉川孔氏不知此事,直到光绪十八年,永康主簿孔宪成在查阅县志时,才发现了这件事情。为了证明自己和族人并非“假孔”,年过花甲的孔宪成背着族谱,冒着酷暑,找到了当时的“五经博士”孔庆仪。

孔庆仪的母亲正在过寿。听到此事,对孔庆仪说:“儿速去,必平反”。第二天一早,孔庆仪便坐轿奔赴榉川。孔庆仪是山东曲阜人,孔子第72代孙,承袭了翰林院五经博士。他的证明,为榉川孔氏平了反。

如今的榉溪孔氏家庙里,有一块书写着“如在”二字的匾额,两字字体不同,并且没有落款。当地人传说,“如在”便是孔庆仪所写。因为平反后庆祝,大家喝多了酒,孔庆仪酒后题字,便忘了落款。

《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谓祭祀神灵、祖先时,好像受祭者就在面前。孔一万负责家庙的讲解工作,他向我讲解着“如在”二字。然而这块匾之所以保存了下来,是在十年浩劫时期用来垒了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