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眼界 > 正文

孔裔隐居的南宋古村为何向全世界招募村民?(4)

2016-10-26 16:33: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潘琳琳为什么一定要找郑芬兰?因为有着一千多人口的古村榉溪,目前常住人口只有200多人,孔一万是村里唯一的一个年轻人。老人们为义乌小商品市场加工木夹子,每个8厘,1000个只有8块钱。“一个有山水、有人文、村民淳朴”的古村落,眼看就要死掉了。把乡村活化,需要能人。

那天晚上,郑芬兰的父亲给她打了一个电话。这个电话是潘琳琳父亲的嘱托。潘琳琳与郑芬兰是同村人。多年前,郑芬兰的弟弟是超生,全家的粮票不够用。潘父当时是村里供销社的书记,接济过郑芬兰一家。郑芬兰的父亲在电话里说:“如果不回去,我们就是没良心。”

郑芬兰的老公说,她是个到了黄河还要往前走一走的人。下定了决心,郑芬兰把自己的织布机和梭子搬到了榉溪。“我有一个手工村落的理想,手艺也可以有尊严地活着,土布要把根基扎回农村。”郑芬兰要将榉溪作为城里“非遗”传习所的生产基地,实现“城乡联动”。

招募“村民”:“一万”的等待

为了更好地给这座近900年的南宋古村把脉,郑芬兰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城乡规划学专业的副教授奚雪松“下乡”,奚老师带着自己的研究生五次对榉溪进行了全面地调研。在他看来,榉溪因为地处偏远,明清时候的古建筑得以比较完好地保存,基础设施已经建好,有着国家级的名号,但它依然是个空心村。

榉溪村有“上房祠堂”、“九思堂”、“杏坛书院”、“余庆堂”、“永芳堂”等十八个“明堂”。“明堂”即三合院、四合院的大型建筑。这些建筑多是两层木构架木门窗,外墙用砖墙或碎石与砖砌墙围护。榉溪孔氏的家庙、家谱、家宅都在,其他的内容还是需要挖掘。

和奚老师商量后,郑芬兰将自己的“非遗”基地选在了“九思堂”,它位于村子中段的枢纽位置。九思堂正是孔一万的家。

九思堂是清代建筑,由孔氏六十代孙孔承梣所建。一万称其为“太公”。孔承梣自幼敏而好学,博览群书,与永康县令张淳交厚。后张淳升迁,取《论语》“君子有九思”,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而题书“九思堂”匾额。

这是一座坐南朝北的三合院,有十五间房,格局完整。外墙是外砖内碎石砌法,厚达43厘米。郑芬兰到的第一天,就解决了柴米油盐的问题,也顾不得光秃四壁和扑扑落下的灰尘,她要向全世界寻人,把榉溪孔氏的子孙也唤回来。

孔一万原本是个村里的“另类”。见到有人破坏了村里的建筑,他一定会站出来管。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总是不自觉地把“饮水思源、寻根旺祖”挂在嘴上。他提到“羞愧”这个词,觉得自己作为孔氏后裔,各方面做得都不够。他的家里常备着毛笔和国学方面的书。他最大的愿望是,请来到榉溪的书画家们书写“九思堂”三个字,将来有一天可以把太公建的“九思堂”匾额挂回去。

一万在村里是孤独的。过低的收入也使他的压力越来越大。在郑芬兰来之前,他已经准备外出打工。

招募“荣誉村民”的消息发出后,几天内,就有上千人报名。榉溪在外地的村民也开始向郑芬兰询问。一位已经定居金华的中年男子坐在九思堂的门槛上,问一万:“我家叫什么堂?”他家在榉溪的三合院老宅许久无人居住,此番回来,因为找不到钥匙,竟然进不了家门。

“榉溪,我会回来的”,榉溪孔氏后人离开家乡时的誓愿有了眉目。孔一万给我递过来一本书,名叫《沉浮榉溪》。这座展开神秘面纱的南宋古村,在历史长河几番沉浮后,用丝线和梭子牵起了一个边角。本版摄影/孔黎明孔一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