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思想 > 正文

为什么人们崇拜李小龙,却看不下去他的电影?(3)

2016-03-17 09:07:48  知中ZHICHINA Echo    参与评论()人

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当基努·里维斯拍《黑客帝国》系列的时候,其实在电影里基努·里维斯打得是很僵硬的。但是现在的美国队长、黑寡妇的演员却能和以前的林青霞、张曼玉打得一样,这是很令人感慨的。

-您刚提及了李小龙在电影方面的天赋,那您又如何评价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猛龙过江》?

徐浩峰:很可惜。当时的李小龙是想开创一种新的东西,因为他之前演的角色都是悲剧英雄的类型,所以他希望可以开创出一种功夫喜剧。《猛龙过江》里的武打场面,也是他表演得比较酣畅淋漓的一次。电影是他自己导的,里面有很多长镜头的运用。

一种东西新发明出来以后,需要寻找一个分寸。比如,武技的武术本身的魅力有多大,电影的镜头剪接的魅力有多大──这两者结合,要找到一种分寸感。无疑李小龙找到了这种属于他的平衡。

当然他之前所有的电影,包括他在好莱坞拍的《龙争虎斗》,他都有参与武打设计,包括对后期镜头处理的意见。但是一个艺术家享有全权,一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猛龙过江》让作为明星的李小龙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您曾提过中国武术有两个发展热潮。一在唐朝,二在民国。唐朝是因为武器的流行,而民国是因为武术成为了民族自信的支柱。那么您觉得李小龙与他的电影引导的武术片高潮期是否可以被定为第三次武术发展热潮呢?

徐浩峰:这个是稍微有所遗憾的。因为唐朝和民国的时候都有一种带动性风气,从而催生了大量的专业人士。大唐本身就有械斗之风,有报私仇,有暗杀,所有贵族都习武。唐朝的武术者都是专业人士。民国时期的武术热潮则直接带来了全国南北武馆的林立。

对于李小龙,他确实刺激起了大量的武术爱好者,形成了一个世界范围的影响。但毕竟只是个人之力,带动的只是爱好者,而且对于当时的中国大陆是没有影响的。当时,李小龙的电影根本不能在大陆公演。当我们看到李小龙电影的时候,已经是90年代初了,不能构成「很多武馆由他而生」的情况。

而在香港,不管是李小龙的生前还是死后,都没有一个所谓截拳道的武馆成立,这是非常遗憾的。在唐朝的时候,整个社会基层在械斗;在民国的时候,武术热潮是一种南北统一的政府行为。李小龙则是个人之力,仅凭个人魅力和全社会阶层的、政府性行为是没有可比性的。

-您曾经提及「武德」这个概念,能否详细说说?武德是不是中国特有的呢?

徐浩峰:「武德」这个概念一开始是非常粗糙的。以前,所有习武的人不是在军队,就是在镖局,要么就是在地下组织。他们所谓的武德,其实是一种组织原则,就是上下级之间遵循的行业守则、管理条例。

到了民国以后,文人群体就集体放弃了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西化,所以武术团体就把文人放弃的东西归了自己。现代竞技中所谓的武德实则是儒家的道德和生活方式。武德实际上就是文德,但是文人不要了,文人要欧美,所以武人就拿过来了。

武德在中国,除了在拜师贴上写的粗糙几条,另外还有很大部分丰富的细节,比如处理工作与其他事情的原则,这实际上就是儒家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讲,武德是中国独有的。但是儒家文化是中国秦朝之前的贵族的道德。

儒家文化是不当贵族,但是拥有贵族的道德。这个就是儒家文化的本质。所以从这种文化的角度来讲,西方的骑士、日本的武士、美国的牛仔和印第安部落,其实都有相通的地方,比如,把暴力体育竞赛化。不是说谁要杀死谁,而是要分出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