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思想 > 正文

为什么人们崇拜李小龙,却看不下去他的电影?(5)

2016-03-17 09:07:48  知中ZHICHINA Echo    参与评论()人

美国白种人实际上是不适应看黄种人演员的,他们并没有养成看黄种人的习惯。但是黑种人群体从李小龙开始,便养成了看黄种人的习惯。而全世界最大的功夫中心、咏春拳中心实际上是德国。李小龙出名以后,因为他有八分之一血统,德国人便也觉得李小龙是德国的骄傲。李小龙功夫的核心──咏春拳,实际上在德国是最兴旺发达的。

但是呢,李小龙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历史往往让我们完成对于我们来说是次要的一部分东西。对李小龙来说,他实际上是一个国际主义者,是一个各人种平等的观念持有者。他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的。但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国际上始终是一个弱国,是遭受歧视的,这个歧视是无可避免的。

在李小龙之前的武打片里面,很少有中国人打洋人的故事情节,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没有这个自信,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电影投资者不愿意碰触这个东西。投资者在商业判断上不认为打洋人是可以带来商业效益的行为,这碰触了一个被人欺负的痛楚的禁忌。但李小龙不同,他从《唐人大兄》开始打泰国人,随后打日本人,接着打美国人,再是打欧洲人。当在银幕形象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痛打洋人的李小龙时,谁都没有想到,他能够打得这么好,这么自信。

打洋人的习惯随后被成龙、洪金宝延续下来,成为一个20世纪80年代贺岁片的传统。香港武打片形成这么一个传统──以打洋人来贺岁──是从李小龙时开始的。

但是建立一个民族抱负不是李小龙思想里最重要的,甚至可能是他思想里最次要的。「别欺负中国人」可能是李小龙思想上、生活经历上最次要的一部分,而在中国文化里也是一个很次要的、早就被克服的东西。中国的文化传统在春秋时代早就总结了这问题,我们注重文化,不注重人种。

在春秋时代,湖南人成为华夏人是文化史上非常重大的一件事情。一直以来,所谓华夏,是以种族来区分的,最多的人种是华夏。而当时湖南地区(楚国)的人在文化与生活习惯上已经和华夏一样了,中原国家就把楚国视为相同的人。到后来的战国时期,楚国是作为华夏人民的代表去对抗秦国的。所以看重文化、看轻种族是中华文明得以以延续的重要原因。我们的文化从春秋起就有包容性。

-您曾经评价过「李小龙精神」,说李小龙现在开始趋于小众化,因为他所代表的叛逆精神与现如今的安逸社会不再相同。那您觉得「李小龙精神」会消失吗?

徐浩峰:其实……已经消失不见了。现在,我的侄子、侄女一代的人,他们有他们的日本、韩国的偶像,有他们电子游戏世界里的偶像。李小龙在电影里表现出来的毕竟只是他思想的很小一部分。很多时候他在电影里是在完成他的使命,即解决当时中国人民心态的问题。他在大众文化里要给中国人塑造起自强的心态。解决完这项历史使命,他就转身了,干别的事情去了。

所以李小龙留下的很多电影,主要是完成这项使命。而他那个时代最主要的问题已经不是现在这个时代最主要的问题了。现在,新一代的人看他的电影,在信息对接上,已经和李小龙链接不上了。这个现象相对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说明我们这几代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没有李小龙和李小龙父辈时期人的自卑感。

当然现在也有人很喜欢李小龙。李小龙在网络上最火的是他电影武打段落的剪接版和关于他的纪录片,这个永远有人看。电影文化就是这样,电影形态每过三四年就会有一个变化。基本上五年之前的电影现在都不能看了,能够一看三十年的电影一定是上电影史的,而这种电影也是非常少的。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更新换代是非常快的。李小龙以前演的电影作为一个电影形态来说,已经不被接受了。现在好多人崇拜李小龙,却看不下去他的电影。但我觉得李小龙将会以网络集锦的形式永远流传下去。既然整部电影看不了了,那就把他以前的电影中有趣的、他性格中最生动性感的、他最有打斗技巧的片段剪成集锦给观众看。电影的形态已经老化了,那便以片段、MTV的方式继续流传。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