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巴厘皮影戏,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表现,再到走向世界,这种艺术形式一直在延续自身活力。
作为音乐研究者,心中所忧莫过于眼见古老艺术消逝,却来不及记写下来。传统艺术该怎样应对现代化,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延续它的生命?
印尼是世界最大的皮影戏国家之一,今天巴厘皮影戏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宗教仪式功能,我起初是为寻找传统而来,探寻这种源自祖先崇拜的古老艺术在巴厘的生存现状,却意外发现这个小小岛屿承载着一个大世界。源源不断奔赴这里的人,不仅仅是游客。
百年来,全世界的学者和艺术家来到这里,他们学术思考在此,艺术融合在此,不仅带来了自己的艺术,也带走巴厘的艺术进行再创造。因而,巴厘让人沉迷的不只是火山梯田与蓝天碧海,还有繁荣的艺术生活,以及传统艺术强劲的生命力。
巴厘皮影戏在表现《摩诃婆罗多》中的一个章节 图片来源www.shadowlight.org
巴厘人的宗教生活
若初到巴厘,沿街走巷,可能会恍惚。精雕细琢的寺庙与石雕神像林立于市,处处弥漫着奉献的鲜花与香火气味,甘美兰(Gamelan)音乐荡漾于耳。
大街小巷家家户户的雕刻、绘画、鲜花不是刻意的装饰与布置,而是巴厘人的宗教表达。
无论何处,屋内屋外,抬头低头都是供奉。在巴厘走路需得小心翼翼,因为随处台阶、石路上都可能摆放着一份心意。这是每天上午、下午两次奉献给神灵的扎囊萨利(Canang sari)。
街道两旁稻秆般高高舒展着的是Penjor,象征着巴厘最神圣的阿贡山。它总是带着一个神龛,人们可以随时许愿和感谢神灵。这就是巴厘人的宗教生活,充满着祝福、感恩和愿望,神灵与人相守同在,相通相连,而艺术就是巴厘人与神灵沟通的方式。
加隆安节,Penjor(竹子和椰树叶等制成的高耸的装饰物)树立在街道两侧 资料 图
扎囊萨利 徐菲阳 图
唱一台皮影戏一般要三个艺人,一人举皮偶,另外两人伴奏。伴奏以渔鼓筒和简板为主,后来又增加了锣鼓和管弦乐。每个艺人都要分担角色,边举皮偶边说或边弹乐器边唱,这是皮影艺人必备的基本功。
皮影戏,过去也被称为“影子戏”或“灯影戏”,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有时用方言),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腊月已至,年味渐浓。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沙草墩村村民杨永红的皮影班又开始忙着走乡串村义务演出。这个皮影班成立于2014年,每到春节前便免费为村民献上皮影表演,丰富村民冬闲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