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 > 收藏 > 正文

木版水印《虾》让齐白石都难辨真假(6)

2016-05-03 09:40:00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始终牵挂木版水印

1972年,又有一批年轻人进入“朵云轩”。如今已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林玉琴女士便是当年其中的一位,迄今已有近40年工作经历,成为业界佼佼者。之后那几年我父亲基本不再印画了。至上世纪80年代,父亲已为陆续出版的精品力作《萝轩变古笺谱》《明·徐渭杂花图卷》《十竹斋画谱》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和成功范本的“演练”。传递的要义也即自身独有的,积40年功力的经验之谈。

1976年父亲退休,被浙美国画系徐银森教授等请去为其学生讲课,并帮助筹办“西湖艺苑”,传授木版水印技艺。几年后潘天寿先生等水印作品成功问世。

父亲的退休生活过得悠闲自在,喝酒品茶听戏,读书看报读帖,都是父亲的“乐事”。每月5日,要去单位领退休金,也是父亲的“乐事”之一。看得出,他每次出门心情总是很好的。原因何在?那就是那天他依然可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看到他的弟子们以及所能取得的成绩,那天总有人事先为他泡好茶水,嘘寒问暖……曾有一次,见到传达室的老人退休了,来了位临时工。父亲说,请一个生人还不如请他去,他可以干得更好。水印间有何问题还可以随时来问他,并与蒋敏先生说起过此事。显然,那不是为了钱,无疑是一位老人对自己钟爱的事业的痴情与挂念。

1984年起,我在上大美院工作,由于工作关系,我与当时美院聘请的一些画家、教授常有联系,一次有事去复兴西路34号大楼吕蒙先生家,他问起我的家庭情况,无意中聊到我父亲和木版水印。快近30年前的往事,吕先生居然清晰地记得当年事。

还有一次,在吴兴路程十发先生家间隙聊起木版水印,记得画家朱朴先生也在(朱与程是很熟悉的朋友)。印象深的是程先生用沪语风趣地说,“好的水印作品确实蛮结棍的(厉害的意思)。有一次在朵云轩,伊拉(他们)就‘骗’过了我的眼睛。”还开玩笑地指着我说,大概就是侬父亲弄的……好一个“骗”字,折射出木版水印之幽深魅力。

缘于职业,父亲也见识过不少的名人大家。如郑振铎、齐白石、溥心畲、郭沫若、徐悲鸿、赵朴初、王雪涛、李可染、谢稚柳、唐云……父亲说,未能面见鲁迅,算是一生之憾事!

也缘于职业,培育了父亲的职业操守: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极致化、担当且不计名利。这是一种贯穿一生又超出生命体之外,既潜移默化于心,又生鲜动感可寻的具有中国精神内涵与民族风范的工匠精神。

父亲70岁生日时,一大帮徒弟们自带做好的菜肴、寿面簇拥至我家聚餐祝贺;80岁生日时,一大帮徒弟们又自发在衡山路香樟园为其祝寿。热闹之中,父亲是个尊尊的长者,又似得了奖状而心情躁动的“孩童”。欣喜、感激之余,父亲或许更为自己所忙碌了一生的事业的过去、眼前感到由衷的宽慰;我知道他心中还有深切而更多的希翼。

2016年春

(限于版面,本文刊发时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