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 > 收藏 > 正文

木版水印《虾》让齐白石都难辨真假(5)

2016-05-03 09:40:00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仅水印,当时就有10多人,虽然还有几位师傅同在,就其责任,是既可有责,又可无责。但对父亲而言,处于水准之顶端,所有人技艺好坏,他都会关心并负有责任,成为没有头衔的“技术总监”。相互之间,一语“师傅”以概之。如此“大规模”地带教徒弟,业界算是少见。这种师徒状况也是当时的特定产物。现在反思,有悖于中国传统的师徒相承,讲究精、深、专、个性化、耳提面命的内涵,成为今日改革的课题之一。这也与之前荣宝斋有所不同。后者是有具体指定,即一师几徒,相对独立,分工明确,脉络清晰。事实上,当时的中央美院(1959年)已开始实行了有较为严谨师承关系的导师工作室体制。如“吴作人工作室”(时年50岁)、“罗工柳工作室”(时年43岁)、“董希文工作室”(时年45岁)。其作用与意义,日后得到彰显。

大家相处得还挺好,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当时的年轻人后来有人成了画家、书法家,有人当了领导,多数人成了朵云轩的中坚力量,默默地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朵云轩木版水印传统技艺的第二代传承代表。高级技师胡琴云女士曾对我说:“那时徐师傅先给我们上大课,然后给我们几个人上小课。他很耐心,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我也很认真,我可以算是他的得意门生”。朵云轩的水印精品如齐白石的《墨荷》《明·徐渭杂花图卷》《群仙祝寿图》等,不少都出自她手。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退休后她还为美术学院学生讲课授业。2009年,蒋敏先生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称号。我曾去他家中祝贺。这一荣誉于他,当之无愧。蒋敏先生数十年来,兢兢业业,雕版无数,成为朵云轩木版水印精品《萝轩变右笺谱》及上述诸多精品力作雕版的“第一把刀”。蒋敏先生谦逊地对我说:“是我遇到了好年代。如果你父亲健在,这一荣誉肯定是属于他的。我们那时什么也不懂,他虽然不是我的直接师傅,但他很懂,经常和我们一起探讨刻印技艺。我和王崇礼等一批人关于木版水印的知识都是他,或者说主要是他传授的。他是领衔的师傅。我们视他为父辈。今天大家都很怀念你的父亲”。“他人很好,作风严谨,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在父亲眼里,他们都是父亲的爱徒:王崇礼、岑久发、胡琴云、李桂英、翟光林、唐玲妹、张龙珠、楼杏珍、季其珍等等,其中王崇礼先生更是出众,勾刻印皆通,为人谦和大度,后因病早逝,甚是惋惜。父亲的耄耋之年还常常提及他们。

“这期间,我是边辅导年轻人边从事印画。1962年我印了齐白石晚年的得意之作《红莲鸣蝉》。这幅画高4尺,宽2尺,在木版水印复印写意画中是比较少见的。用墨浑厚,落笔如飞,俯仰向背,枯湿浓淡浑然一体,构成这幅画的特点。画面的右上角一朵鲜明娇艳的荷花,虽小却很突出,惹人喜欢,点出画的主题。一片荷叶上有只鸣蝉,欲飞欲立,栩栩如生,十分逗人喜欢。一个沉静的画面,被这个小精灵点醒了。大片泼墨荷叶,寥寥数笔,神采毕现。半工半写的知了和粗笔泼墨荷叶,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是齐白石先生惯用的绘画手法,也是他的独到之处。印制写意画从勾、刻、印技艺上来讲,与工笔画有很大不同,要做到胆大心细,比如水气,墨韵,飞白,用笔,色彩等,都要由印者理解领会的程度和技巧掌握的水平决定。一般来说,每印一幅写意画,先要读画,领会画的诗意,笔意等,颜色浓淡都得一一记在脑子里,不能印一遍时看一遍原稿。既要聚精会神,又要一气呵成,只要做到这几点才能和原作相像,甚至可达乱真”。父亲于1981年时如是说。关于写意画,吴昌硕先生与齐白石先生的作品都笔墨写意见长,但风格不同。父亲的得意门徒,曾任木版水印室主任的王崇礼先生说,“齐白石的《红莲鸣蝉》是幅大写意画,色彩变化大,水印要掌握墨色墨韵,水印技师徐庆儒既掌握了画的用笔,又体现了原作墨色的层次,印出了水墨淋漓,明快又富变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