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王莽的社会理想和帝王意志(2)

2016-12-19 10:24:23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然而,当天下实现了大一统之后,平均地权对巩固皇权,就有了实际的意义。这是因为,大量身份性地主,诸如皇亲国戚和官僚,包括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人,不仅通过政治上的特权免税、免役,还仗势欺人,大肆兼并、隐占土地和人口。他们的势力越强大,国家所控制的土地和人口就越少,赋税收入也越少。相反,如果天下农户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各自都拥有同样多的土地,向国家缴纳同样多的税,服同样多的役,国家的财政利益岂不就能达到最大化了吗!所以,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在“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的情况下,平均地权的思想,便随着儒学的独尊,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成为统治者理想的土地政策。

汉武帝实行“告缗”,把隐占的土地和人口也包括进来,针对的就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状况。汉哀帝时,辅政师丹更提出“古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后治乃可平”的主张。汉哀帝当然很赞同师丹的意见,却又顾虑实行起来阻力会很大,就叫人搞了一个“限民名田”的方案,对皇亲国戚和官僚兼并土地作了一定的数量限制。可惜!就是连这样的方案,当时也无法实行。总之,平均地权的思想虽然已经很普遍,但朝廷上只有很少的人敢于把它提出来,而皇帝本人想搞一个折衷的方案也实行不了。可以想见,豪强兼并势力当时在政治上,已强大到了极点!

但就是在这样情况下,王莽却敢于以安汉公的身份,逆潮流而上,站出来反对豪强兼并势力。据史书上记载,公元2年,王莽“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付大司农助给贫民”。他这么一领头,一时之间“公卿皆慕效焉,凡献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赋贫民。又起五里于长安城中,宅二百区,以居贫民”。继而,在公元5年,王莽的女儿立为皇后,王莽又拒绝接受皇帝所赐予的“新野田二万五千六百顷”。于是,天下前后又有官民共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书颂扬王莽,以致诸侯王公、列侯、宗室亦闻风叩请“宜亟加赏于安汉公”。

这些效仿王莽捐钱捐地,为王莽歌功颂德和请赏的人,其中虽然也有见风使舵之辈,但绝大多数都是抱有实现平均地权社会理想,或者拥护这种理想的人。何况,忠君的思想、对社会安定的企盼,也都深深地包含在这平均地权的社会理想之中了。惟在那种豪强兼并势力猖獗的历史环境中,多数人本来是敢怒而不敢言的,却因为有了王莽这样的人站出来做表率,便得到了极大的鼓励。而王莽之所以敢于开罪于强大的豪强兼并势力,固与他已拥有的权势有关,却也表明对平均地权,他确实是有真诚的一面的。

“汤武革命”理念与王莽新朝

当然,王莽也是个极有手段和权谋的人物。凭借着王家数世在宫廷政治中积聚起来的势力,以及种种机缘巧合,他一步一步地掌握了汉朝的权力中枢,由大司马、安汉公、摄皇帝一路上行,直至接受“禅让”,夺取汉朝江山,开辟了新朝。在这一过程中,他以平均地权社会理想的代表者自居,起到了号召天下的作用。另一方面,天下“不私一姓”的思想,在他那个时代也流行很久了。汉初,汤武革命的思想,是深入人心的。秦朝因为暴政而被推翻,汉朝因为顺应天命而取得天下的思想,都被天下人视之为当然。汉高祖以一介布衣,手提三尺剑而得天下。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无非是旧血统转变为新天命。然而,天命亦不过由于人事。刘邦贵为皇帝,却也不得不接受“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的诘问。所以,到了景帝时,儒生辕固坚持“汤武革命”的观点,景帝也只能表示:“食肉不食马肝。”意思是说,汉朝取代秦朝,虽然符合汤武革命的观点,但天下已为汉朝所有,再讲“革命”就不合时宜了。这就叫鞋子再好也只能穿在脚上;帽子再破却一定是要戴在头上的。

关键词:王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