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从世界各地奔赴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的游客数以万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在乾清宫门前驻足,欣赏那块高悬的“正大光明”匾额。很少有人知道,乾清宫东跨院内的昭仁殿,是昔日“天禄琳琅”藏书的所在。
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皇室藏书“天禄琳琅”,不仅汇集了众多善本古籍,而且配置了外观华美、风格统一的函套,钤盖了规整的玺印。清末,“天禄琳琅”四散多处,为几代藏书家所珍视。
作为中国大陆“天禄琳琅”典籍最大的藏家,国家图书馆密切关注着与之有关的消息。近几年,国图还将馆藏279种见于《天禄琳琅后编书目》著录的“天禄琳琅”藏书集中整理,编制目录。从“皇家”到“公家”,历经200多年的聚散离合,这些善本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而且见证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发展。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清于敏中等奉敕编
历经曲折,四散飘零
“天禄”二字,源自汉代未央宫的藏书阁“天禄阁”。“琳琅”,则是借美玉来喻指珍贵图书。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赵前介绍,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命人选择宫内善本置于昭仁殿,以供御览,并亲笔题写了“天禄琳琅”的匾额。可惜的是,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昭仁殿的“天禄琳琅”藏书,现在学界只能凭借大学士于敏中等人编写的《钦定天禄琳琅书目》来推测当年的收藏情况。
“《石渠宝笈》是清内府收藏历代书画的目录,《清明上河图》《兰亭集序》等都在其中。《钦定天禄琳琅书目》的性质与之类似,是用来著录善本古籍的。”赵前说,《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作品大多留存于世,但因为那场大火,《钦定天禄琳琅书目》中著录的420多部善本,包括70多部宋刻本、20部影宋抄本、80多部元刻本都没了踪影。
不久,乾清宫重建完成,“天禄琳琅”的复建也随之启动。在此后编纂的《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以下简称《后编》)中著录了664部善本,其中宋版200多部、元版100多部。经鉴定,尽管《后编》部分藏书并非宋元版,但规模几乎超过了火灾之前。
《兰亭集序》
虽然复建后的“天禄琳琅”称得上琳琅满目,但百年之后,这些善本仍难逃四散飘零的命运。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程有庆说,到同治年间,就陆续有“天禄琳琅”藏书从宫中流入民间,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后,多次以赏赐之名将已属公有的部分“天禄琳琅”藏书与其他文物一起转运出宫。到1925年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故宫文物时,属于“天禄琳琅”的典籍只有311部,这批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溥仪盗运的“天禄琳琅”藏书,先是在天津英租界保存,后转移到长春伪满皇宫,抗战胜利后又辗转沈阳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于1958年拨交至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
除了国图和台北故宫,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刘蔷经过多年调查,找到了近610部“天禄琳琅”藏书的下落——它们分散于海内外数十个公私藏家。然而,《后编》中著录的664部善本,至今仍有50多部下落不明。它们尚存于天壤之间吗?这是众多学者和藏书家期待解开的谜题。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