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中华文学 > 正文

中国80后作家在日本为何没人气?(3)

2016-11-10 10:55:36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文学对年轻人

已经丧失了启发作用

东方早报:在一次活动中,你提到,简·奥斯丁那个时代虽然封闭,但他们的作品帮助当时的人们打开外部的视野,但今天的小说失去了这一功能,这是什么意思?

千野拓政:以前读者看鲁迅、王安忆、莫言等人的文学作品时,会受到某种启发。但现在的年轻人读这些作品时,无法感到那种启示。小说和他们的现实差距很大,所以文学作品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的功能越来越小。对于年轻人来说,小说已经丧失了启发的作用。

村上春树有可能是无意识中适应了读者群变化的极少数作家之一。年轻人看动漫、轻小说,他们也知道这些作品没有深度,但他们寻求的跟之前的纯文学作品不一样。我相信他们需要有深度的文学作品,但是吸引他们的有深度的作品现在没有。

东方早报:我看到你的研究文章里说过去的读者追求的是故事,今天的读者追求的是人物(character),什么意思?能举个例子吗?

千野拓政:比方说,《三国演义》里有很多的角色,但是有《三国演义》的故事,才有这些角色。但现在是把这些角色抽离出这些故事,在游戏上玩都可以的。我觉得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漫画BonoBono。这个漫画本来没有故事,但里面有不少角色,读者欣赏的是这些角色。

东方早报:你的这个说法让我想到日本的评论家东浩纪在他的《动物化的后现代:御宅族如何影响日本社会》里的说法,他似乎也有类似的说法。(在书中,东浩纪认为御宅族代表了一种新型主体,他们读取的是一个个小故事,而不是作为整体的提供深层意义的大叙事,他把这类主体命名为“资料库动物”。)

千野拓政:没错,我同意他提出的资料库动物的说法。现在的年轻人不是看一个整体的作品,而是抽取某些部分,自己脑子里有一个资料库,然后形成一个他自己的世界。

东方早报:东浩纪在讲资料库动物这种新型主体时,还说到他们的交往方式里面是不需要他者的。这个让我想到今天很多报道说日本年轻人越来越性冷淡,他们甚至没有线下的性爱,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虚拟的方式获得满足,而不愿意去线下面对面谈恋爱。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不需要他者的主体?

千野拓政:我觉得不是,东浩纪的思想没有把握好当下的现实。年轻人需要他者,他者非常重要。对他们来说,交往本身是重要的,但交往的内容、交流什么内容不重要。

穷人家的孩子

现在上不了东京大学

东方早报:刚才有学生提到二次元的问题,你认为年轻人沉迷于二次元是逃避现实吗?

千野拓政:当然有逃避现实的成分在,但不能责怪他们。今天问学生,感到希望多还是绝望多,绝望多的占多数。在这么缺乏希望的世界,我们能责怪他们不能面对现实吗?

东方早报:你之前也写过一个文章,你说日本年轻人是“幸福国度里的绝望青年”,今天来看,你觉得日本年轻人比几年前更绝望吗?

千野拓政:我觉得是分阶层的。在中国,考上硕士的博士的跟农民工遇到的现实肯定是不一样的。日本也是一样,年轻人开始分阶层。我们早大的学生的父母50%以上是早大毕业生,这种情况在东京大学的比率更高。

日本分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国立大学学费比较便宜,以前东京大学的好处是,如果你成绩好的话,没钱也可以上。现在不是了,你要是没钱上补习班,父母不是律师、医生这个阶层的话,考不上东大的。当然,就算你高中、大学拿到助学贷款,这个贷款是要还的,毕业后能不能还掉?

东方早报:现在不只在日本,在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年轻人似乎都普遍有种无力感、绝望感。

千野拓政:是的,我以前调查了一些城市,香港、台北、新加坡,这是共通的心理。现在我扩大了调查范围,韩国、印度、美国、欧洲,结果还没出来,但我估计差不多一样。


关键词:千野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