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80后”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再获世界科幻文学界最高奖项——雨果奖,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科幻文学面临着后继乏人、报酬低、出版规模小等窘状。
前不久,在各种吐槽声中,改编自郭敬明同名玄幻小说的电视剧《幻城》开播,网络播放量一天破6亿。另一边厢,虽然中国“80后”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再获世界科幻文学界最高奖项——雨果奖,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科幻文学面临着后继乏人、报酬低、出版规模小等窘状。中国科幻文学扛鼎之人刘慈欣也曾直言,得奖最明显的效应是会促进中国科幻文学向英语世界输出,但对于国内本土科幻文学的推动,力量实在很有限。
为何科幻文学和玄幻文学待遇冰火两重天?首先,门槛不同。所谓科幻文学是指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非妄想)而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称为硬科幻文学。而以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软科学或人文学科为主的科幻文学被称为“软”科幻。不管是硬还是软,都必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而玄幻文学是什么呢?以玄想为基础,不需要尊重科学定律和规律,也就是说,天马行空甚至胡思乱想,只要够奇特够新鲜就可以了。
其次,收益相差太大。目前科幻文学主要依赖出版,然而长篇文学很难出版,连刘慈欣在《三体》出版前都一直在写中短篇。而扎根在网络付费模式之上兴起的玄幻文学本身更容易吸粉,加上有IP开发、网络游戏、影视剧等资源加持,门槛低而效益高。
再次,科幻文学和玄幻文学不仅考作者,还考读者。对于读者来说,热爱科幻文学的就意味着喜欢“烧脑”、“虐脑”,对数理化的基本定律和科学最新发展要有所了解,而看玄幻文学则基本可以不用太费脑子。有人说,玄幻文学基本等同于形式华丽、超越时空物种的超级史诗玛丽苏大片。
但是,说到底,还是跟创作机制和社会氛围有关。如果一个社会更注重娱乐而不是科学,那又怎么能指望科幻文学在科普大众的同时迎来自身发展的春天呢?如果教育机制仅仅只是喊喊“爱科学”、“学科学”的口号而不能切实地将科学精神贯穿于学生乃至全民的生活体系里,又怎么能指望科幻文学被大众理解并热爱呢?如果在创作收益上玄幻文学改编成影视剧仅仅因为有流量担当的小鲜肉参演就成为热门话题,而科幻文学只能靠一两个人获得国际大奖才能引来几眼关注而乏人问津的话,那么,哀怨中国文学科幻、玄幻冰火两重天永远都只是一声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