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中华文学 > 正文

中国式“丢书”终不免笑话一场

2016-11-23 16:13: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张远

朋友圈的封闭传播机制让“刷屏”这种自我强化、自滚雪球的现象层出不穷,再加上全民微信对于“爆款文章”的迷信,对于“10万+”的“探奇”,导致围绕“刷屏文”的讨论反过来让刷屏现象愈演愈烈。

每隔几日,朋友圈便会掀起一阵刷屏风潮,一场全民讨论,只有在这时,平日里仿佛吉光片羽杂沓堆叠的朋友圈,才短暂地有了共同的交集,有了众口一词的舆论场。然而朋友圈可怕的一面也由此显现,我之所以关闭朋友圈,就是不愿意看到这样周期性的集体高潮——还是背后有推手的高潮。

近日按下朋友圈“集体转发”按钮的是成功制造过“逃离北上广”的新世相。当此前《女神赫敏在地铁里丢了本书,结果整个伦敦读疯了》在朋友圈疯转时,大家都在猜测何时会出现中国版。

而新世相用一场声势浩大、明星联动、北上广齐动员、10000份免费工具包的方式向大家宣布:在发动文艺青年这方面,无人可以掠美。而且,横跨出版社、地铁、航空、滴滴的合作方,数十位明星名流一起发声,说明了新世相运筹已久且组织力与行动力惊人。环顾文艺圈内,确实再也找不出第二家。

当然,抢跑“丢书大作战”只是第一步,为了独占这一行动的中国“版权”,新世相还特别提到“我们与Emma参与的伦敦地铁读书行动负责人CordeliaOxley取得了联系,并获得了她的支持”。这一聪明的举动不禁堵住了那些叫嚣“抄袭”、“跟风”者的嘴,而且还给人了一种“获得中国版授权”的错觉,仿佛自此之后中国其他的类似活动就变的名不正、言不顺了。

这种略显“鸡贼”的举动将新世相的野心暴露无遗:成为中国文艺青年“指定”活动组织者。“逃离北上广”这一句文艺青年的矫情叹息被他们包装成了一场大型的真人秀广告;被康夏搞砸的“康夏散书”被他们成功包装成了“文艺青年阅读包”。

如今,连国外流行的“地铁丢书”它们也要以最快的速度打上大大的新世相二维码了。而且,由于他们的组织更为严密、人脉更为宽广、更善于制造刷屏效应,所以他们几乎成了这些活动的“垄断者”,一条驾轻就熟的文艺青年集体活动生产线。

被掌握了嗨点的文艺青年们也开始默认他们的这种角色,以至于忘了“地铁丢书”这种人人可为的活动根本不需要授权,不需要什么可笑的“丢书工具包”,不需要满足同一天10000人集体行动的虚假快感,不需要跟在明星屁股后面亦步亦趋。他们忘了自己根本不需要新世相来激励自己逃离北上广,不需要“新世相图书馆”来告诉自己该读什么书,不需要跟随新世相的指挥棒来投身某项集体狂欢,狂欢过后除了自我感动,不会留下什么。

就像被这次“丢书大作战”如痴如狂的人,不会关心自己的书命运如何,有几个人读,是被买菜的大妈捡回家变卖了废纸还是被地铁工作人员没收。新世相的一句“它也许以失败告终,但我愿意和你们一起试试看。没认真试过,不能说放弃”,已经代替他们卸下后顾之忧。

也许,他们不是被新世相煽动性的言辞蛊惑了双眼,以至于忘了上面这些,而是除了一腔文艺情怀,而无独立思考能力。只能随着康夏、罗辑思维、新世相的旗帜招展而随波逐流。

而书之所以是他们不约而同选择的诱饵,是因为在纸张的黄昏年代,书籍崇拜的回光返照正在让它成为情怀的最佳载体,就像遍地开花的书店正在成为小清新的自拍圣地。

而书籍优越论(包括泛滥成灾的书单崇拜)也不过是在网络信息泛滥时代的一种逃避方式——假定书籍的逼格更高,知识含金量更高,假定付费内容有更多干货。

当然,更多的人把书籍当作了自我价值观的一种标榜,这也就是“标题党”书名泛滥成灾的原因。

就像为都市白领提供穿搭“基本款”的优衣库,新世相不过是文艺青年的“基本款”供应商。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
关键词: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