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中华文学 > 正文

访谈|闻奕X周荣池:现代化视域下的乡土散文书写

中华网编导闻奕:周老师您好,很荣幸可以采访到您。您是江苏扬州高邮人,一提到高邮,不得不提起汪曾祺老先生。您的创作上,有没有一些受他的影响的地方呢?

周荣池:汪曾祺是我们高邮走出去的,一位当代文学的名家,应该说他的创作受到了运河以及运河边城市的影响。同样呢,我们也生活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城市和那些场景里面,所以说我们的文化生活和写作,多少还是受到了汪曾祺先生的影响。至少说,受到了一种共同的文化场域的这种影响,也可以算是一种传承,或者说是一种共同的影响。

中华网编导闻奕:那您可以谈一下您的创作之路吗?

周荣池:我的家庭出身——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所以说我的写作呢,主要是以高邮,以及它所在的里下河平原为主要的描写对象。这个乡土文学的写作,当然这几年呢,我也刻意的就是,转向到在城市化背景下、城乡关系的这种书写,但总的来说,我的书写对象还是我们的乡土中国这么一个现实场景。

访谈|闻奕X周荣池:现代化视域下的乡土散文书写

中华网编导闻奕:那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目光聚焦在乡土文学上的书写呢?

周荣池:琢磨着创作开始,就主要是以童年经验作为书写的对象。那一段时间的写作呢,有些评论家概括为叫“卖小孩文学”,实际上就是童年经验,对我的写作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我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写作者,应该说,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乡村,就是我们也就天然的选择了乡土作为一个巨大的母题去书写。这更像是一种天然的使命。

中华网编导闻奕:那您所书写的里下河平原,对您个人的成长和您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周荣池:这个平原呢,和许多拥有其他奇特地形不一样,它是一望无垠的、它是坦荡的。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他可能也受到水土的暗示,性情上显得比较淡泊,心地上也显得比较温和。所以说,我们这几年在里下河文学创作中,提出了一种温情现实主义。这实际上,也能在汪先生的创作中,找到这种来源,或者说找到这种影子,我们的现实主义是基于这种温暖的、善意的、和美的这种人际关系的书写。

中华网编导闻奕我读您的作品的时候有注意到,就是您的作品非常关注地名,就比如说我是读者,我会记住很多您所写下的名字,您是不是也经常去走访一些历史古迹呢?

周荣池:对于地名的关注,可能一开始是与我本身的工作有关,因为我自己从事的宣传文化工作,势必要接触到一些文史知识。但是呢,随着我写作地不断深入,我就发现,其实地形、时间、好多东西都在改变,但一些古老的地名,它实际上往往就像大地的一颗纽扣一样,它非常顽固地钉在那里。当我们在地方志里面看到在明代的时候,一个不起眼的村落的名字,我们转身一想,它可能比草木、比时光更加坚定。所以说后来我觉得,我们文学有的时候是无用的文学,甚至是在时间和情感面前是无根的。但实际上,我们做现实主义创作,有些地名,有些古老的地名,有一些或者说古老的故事,它可能会给我们的文学提供某种依据。这些朴素的名字,它可能更具有文学性。

访谈|闻奕X周荣池:现代化视域下的乡土散文书写

中华网编导闻奕:现在农村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那您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呢,就您在写作之中……

周荣池:我这几年对于城乡写作的关系思考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去年,我在北京三个月的时间,专门写了一本《大地的角落》这样一本书。我选择城市去写这本书,实际上是想倒逼着自己,在城市化语境里面去思考乡土关系。实际上我们今天的乡土,就是我们地理环境上的乡土,它的现代化程度,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高。

在城市里面,城市的经营,城市的运转,反而是靠着某种古老的乡土思维在运营的。这可能是我们今天的人们,今天我们写作者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我们以为在过去的地理空间里面,才能找到乡土,但其实乡土思维更多的存在于城市,乡村的现代化程度,甚至全球化程度,要远远的超过我们的想象。所以说这种复杂的多变的,甚至多元的这种城乡关系,是我们今天面对乡土中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写作者,应该去思考的问题。这可能也是改变我们100多年乡土文学一个突破口。因为我们过去一直对于乡土文学,有某种偏见,或某种失误,就是一直以为,乡土文学就是那些古老的,那些苍老的故事。但今天,在全球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乡土中国,我们的城乡关系,不再是我们过去想象的那种城乡关系,我觉得这里面还是大有可为的,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讲。我们过去的对于乡土文学的态度,或者说乡土文学所处理的基本经验,在一个时期是处于回望、回忆,甚至停滞的状态,这实际上并不符合我们当初百年前乡土文学发端时候的那种状态。

比如说,我们今天再来看,鲁迅的乡土文学,包括茅盾所写下的乡土,并不是我们后来继承者所展示的样子。他们所体现的时代性,甚至世界性是令我们惊讶的。所以说我们作为后人,并没有把衣钵继承好,可能也是一段时期,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我们对于乡土的这种态度,是处于回望的,甚至停滞的状态。而今天在乡土中国发展到,全球化和城镇化,不可避免的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作为青年一代,如何思考这个城乡关系,尤其是乡土,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可能就是我们的乡土文学,如何走向未来的一种契机。好的文学,我想就是不仅能记录过去的事情,能阐释当下的问题,还能解决未来的困惑,这是我们想要的乡土文学的一种新突破,才能解决未来的问题,这可能也是一部文学经典。

我们今天再来看,浙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走出去的鲁迅,包括茅盾,他们的乡土文学还能解决今天的问题,他们的情绪还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这就是伟大的作品,经典的作品,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写作者,应该要去探索的事情。

其实书写某一片土地,能引起的是更加共鸣的一个情感,对于书写者来说,某一片土地或者说某一个案例,它可能只是一个出发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故乡,但是如何写出共同的故乡感,可能是我们乡土文学也需要,去解决的一个问题。刚才说到的汪曾祺先生,汪曾祺先生为什么他的作品能够在国内,甚至海内外引起这么多共鸣,我想就是他基于一种,我们这种汉语表达基础上,找到了一种公共的故乡感,就是让天南海北的人都觉得,那是我的故乡,那是我们的故乡,这可能也是我们今天探索乡土文学,这种共情能力的一个奇迹。

访谈|闻奕X周荣池:现代化视域下的乡土散文书写

中华网编导闻奕:您刚刚提到了故乡,自己回头再去看这个地方,可能会有不同的一个感悟是不是?

周荣池:我们再回头看我们的故乡,或者寻找我们的故乡的时候,实际上已经代表了一种明确的语境,故乡已经是我们回不去的地方。实际上作为一个写作者,或者说作为一个离乡者,我们更知道,并不是故乡,在地理上没有办法回去,而是在心理上我们不愿意再回去。这事实上,作为已经走入现代化语境的人,他没有办法完全在物理上,尤其在心理上,也没有必要再回到过去的故乡。这也是我们对于新的城乡关系的一种思考,是不是我们一定要回到物理上的,或者说地理上的故乡才能引起真正的乡愁,我们的乡愁是不是一定要放在过去的那些对象上,比如说炊烟、老黄牛,泥土的、泥泞的小道。我们今天在城市里面,同样有这种乡愁感,可能这种感觉要比我们在过去的那种传统的场景里面,体现的更加明确,更加深刻。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实际上我们城市的情绪主要以乡土的情绪在支撑着。

比如说我们被拆迁的小区,这也是乡土在物理形态上一种变化,过去的乡土是村庄,是在平面上延伸的,现在的乡土是在向上生长的村庄,我有一篇小说就叫《向上生长的村庄》。其实我们的社区,我们城市的房屋,就是向上生长的村庄,它的结构集体方式和过去不一样,一个是平面的,一个是向上的,但实际上它的心理内置还是相通的。目前的乡土文学的表达中,可能也是一个新的,值得我们去关注的问题,像很多拆迁的搬迁的农民,他并不是住进了城市就一下子变成了市民,他身上所具有的这种乡土的气息,或者说我们农民的这种思维,还是在顽固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所以说,这就是我说的,城市化进程越快,我们的乡土关系越发多元,变得更加的深刻,变得更加的需要我们去关注。

中华网编导闻奕:我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就是近些年来有一个风潮,就是年轻人比较向往乡村,比如说有很多的年轻人的综艺,一群年轻人,去一个乡村里面去生活,您是怎么看待的?

周荣池:我也注意到这种现象,我觉得不管是某些综艺节目,或者说我们在生活当中,选择一些更加生态的,更加这个乡土的生活方式,要注意到我的表述就是,它已经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在不再是一种生产方式。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已然改变,即便是我们今天回到农村,我们的父母,他们是在依靠着机械化,依靠着现代化去生活,现在追寻的这种乡土的古老意境,只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甚至作为一种休闲方式。我觉得它也是可取的,但并不能去改变,我们已经变得先进的生产方式,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访谈|闻奕X周荣池:现代化视域下的乡土散文书写

中华网编导闻奕:您目前所创作的,已经有许多种的文体了,比如小说散文,未来的创作您是想要在散文这方面更加的深耕呢,还是去涉猎一下更多的领域,比如说戏剧之类的?

周荣池:实际上随着年龄的不断的增长,尤其是写作的不断深入,我个人的写作经验,或者说更多的,我所了解的作家的写作经验是,他在地理环境上和心理机制上,是在做减法的,就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去我们要做一个有野心的写作者,实际上这个野心,并不是更多的方式,或者说更多的手段,写更多的内容,而是写得更加深刻,写得更加安静。

对我来说,我不知道我今天在这个地方说的话,会不会还有改变,我们受了这个新人奖,实际上就预示着某种事情,一直在新变。我也不知道未来会不会还有新的变化,但就我目前的情况来看,我是自己愿意更加集中精力用散文的方法去解决,做一个离乡者视角的乡土关系的阐释,这一门课题足够我好好琢磨一段时间,好好去书写一段时间。这是我目前的想法,我也不知道许多年以后,我们再遇见的时候会不会有新的变化,都是很难说的。也许哪一天我不再写作了,但是如果大地依然草木丰美的话,我觉得也蛮好的,也是对生活,对这个时代最好的祝福。

(本文为中华文学基金会、中华网访谈)

(责任编辑:陈玲玲)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2024-09-25 17:29 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2024-09-13 10:04 《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2024-09-10 10:14 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2024-09-03 09:53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皆是人间好时节 ——感受二十四节气图画之美

    皆是人间好时节 ——感受二十四节气图画之美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2024-08-29 09:48 二十四节气 夏至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表示动物部首的有65个,这65个部首都是参与造字的智慧祖先根据动物身上的某种特性归纳出来的。具体归纳的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2024-08-27 09:32 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从各式各样的吉他主题活动,到推动吉他走进居民生活,再到吉他年产量占全球吉他总产量的1/7,正安县十余年来大力发展吉他文化,不断擦亮吉他名片,以吉他赋能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

    2024-08-19 10:29 吉他文化 文旅
    不负青春不负国 点赞巴黎奥运会“00”后中国小将

    不负青春不负国 点赞巴黎奥运会“00”后中国小将

    在本届奥运会上,不少“00”后中国运动员让我们印象深刻。新时代的他们敢拼、自信,调皮可爱,也勇于担当。他们,正在接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接力棒。

    2024-08-12 10:26 巴黎奥运会赛场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8月6日,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新闻发布会在乌镇举办。据悉,本届戏剧节将于10月17日至27日在乌镇举行,主题为“如磐”,取“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之意。

    2024-08-08 11:12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时光在中轴线上再添新标高——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2024-08-05 09:38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