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讯 > 正文

哲学家该如何活着?(2)

2016-11-14 11:13:09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让我们再次问出这个问题:为什么要阅读哲学家的传记呢?尤其是为什么要阅读这部《黑格尔传》呢?这个问题的合适答案只能在对这部著作的阅读之中被获得。这不是一种自相矛盾或同义反复或营销的把戏,而仅仅只是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完全植根于我们能够在这部传记之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黑格尔:董特笔下的黑格尔是什么样的?这一个黑格尔与我们(不论是作为一般读者或专业研究者)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目前被译介入大陆的黑格尔传记,最重要的无疑是以下三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留加的《黑格尔传》(旧版叫做《黑格尔小传》)和平卡德的《黑格尔传》,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董特的《黑格尔传》。作为入门或普及型的传记,恐怕还是古留加的著作最为合适。尽管它在资料的占有与哲学的深度上都存在着明显的时代与国别的局限性。作为专业研究者阅读的传记,平卡德的作品无疑是最出色的。甚至可以说,2000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刊行此书之后,一个世代之内恐怕都不需要重新撰写学术性的黑格尔传记了。但此书的中译本翻译质量相当糟糕,如有学人愿意去核对原文校正中译,恐怕会有相当惊异之发现。至于董特于1998年出版的这部传记,尽管出版时间早于平卡德的英文本,在材料的占有上也逊于平卡德,但依然具有极其独特的价值。董特对材料的挖掘与解读的能力非常惊人,他所得出的结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彻底颠覆了对黑格尔生平的既有解释,简直可以用“惊悚”来形容。但要真正地理解这本书的惊悚性,恰恰还得基于对古留加版传记的熟悉基础上。简单地来说,没有读过古留加的那本传记,平卡德和董特版传记的优点是很难看出来的。

与常见的黑格尔传记不同,董特笔下的黑格尔形象相当特殊:与其说是一颗体现着哲学家特有的那种从容不迫的伟大心灵,不如说是一个充满焦虑与痛苦、挣扎与冲突的现代灵魂;与其说是伟大的哲学思想的载体,不如说是一个大时代中知识分子的样本。近代哲学家的典范大概是那个传说中有着神秘微笑的斯宾诺莎,“不要哭,不要笑,但要理解”。但董特笔下的黑格尔显然没能遵循着这一典范。他不仅深深卷入他那个时代的思想斗争之中,而且实实在在地加入他那个时代的现实斗争之中。在这双重的战场上,黑格尔奉献出他的全部热情、天赋、理智与生命。他一生工作的核心,他念兹在兹的事物,与其说是天上那永恒的灵智,不如说是时代精神的自我主张。那就是自由。因此,正如我们在他的画像上看到的那样,黑格尔从来不是微笑着的,而是眉头紧锁、嘴唇紧闭。

为什么黑格尔是这副表情?董特笔下的黑格尔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最简单地来说,这一个黑格尔是一个压抑的公共知识分子。

首先他是压抑的。他活在这样一个国家之中,这个国家几乎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德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而只是处于半废弃状态之中的标本陈列室——旧制度的标本陈列室。在这一被大大小小的僭主反复加固了的标本陈列室之中,普遍的压制与无处不在的愚昧成为防止标本腐烂的手段。曾经被黑格尔寄予厚望的英雄,那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不仅未能摧毁这一铁皮屋子,反而让黑格尔眼睁睁地看着他被反动的浪潮所吞噬。而旧制度,那个“什么也没学会,什么也没忘记”的旧制度,在黑格尔的有生之年在他所热爱的那片土地上依旧继续保持稳定。这是一个与理性的自我主张直接对抗的国家,迎面而来的不是一往无前的世界潮流,而是徘徊不前甚至倒转逆袭的时代浪潮。因此,自由与科学——黑格尔哲学的总目标,从未在此扎根,更遑论实现。它们似乎只是来自于边境那一边的被编造的神话。至于传闻中的“普鲁士官方哲学家”的身份,更是近似于残酷的嘲弄。有谁见过在柏林市国家保安大队挂上号的“国师”?

关键词:黑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