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高克勤谈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老编辑(6)

2016-10-23 11:02:06      参与评论()人

所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古,有一批从1930年代过来的老文人、老编辑。当中有三位同年:金性尧、王勉、周劭。跟他们年岁相仿的有何满子、陈振鹏、钱伯城、朱金城、富寿荪等。还有年富力强的老编辑,是1950年代的大学生,有魏同贤、汪贤度、李国章等。再往后就是1980年代毕业的研究生:赵昌平、李伟国、李梦生、王镇远、金良年、王兴康等。我也是这个时候进入上古工作的,至今已过三十年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上古的人才与国内的大学相比,也毫不逊色。那时候,从文史研究来说,高校、社科院、出版社是三足鼎立的。

也有不少老编辑是“文革”后才进了上古的吧?

高克勤:“文革”后,上古一方面努力找回“文革”中被遣散的老编辑,除了上面提到的何满子、王勉,还有陈邦炎、沈善均等。陈邦炎,字蕴之,1920年出生于杭州,祖籍湖北浠水。高祖陈沆为清代著名诗人和诗评家,有《诗比兴笺》等著作传世;伯父陈曾寿为近代著名诗人,有《苍虬阁诗集》等著作传世;堂姐夫是赵朴初。建国后,邦炎先生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并在上海民主促进会机关工作。1957年被打成右派。“文革”期间在干校劳动。1978年进上海古籍出版社,担任第二编辑室主任。他以年近六旬之身,开始了十余年的专业编辑生涯,直到古稀之年退休。沈善均是上海园林局的高级园艺师,浙江湖州人,毕业于浙江农学院,上海蜜梨就是他培育的。他有家学渊源,父亲和邹韬奋是同学,“文革”结束后来上古做编辑。另一方面,上古向社会公开招聘编辑人员,这些招聘来的编辑成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相当一段时期的业务骨干。当时报名的有几百人,最后录取了十一人,经过长期工作,也成了相关领域的专家。比如邓长风先生是明清戏曲史专家,曹明纲先生是赋学专家,李祚唐先生对四库版本学很有研究。

从1978年以来,将近四十年,也算是人才辈出。上古不仅培养了许多出版人才,还有不少骨干被调到业内其他出版社担任领导,如曾担任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李伟国、担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的王兴康、担任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社长的李梦生、担任上海书店出版社总编辑的金良年等,上海辞书出版社近年来的三任社长李伟国、张晓敏、秦志华的编辑生涯也都是在上古开始的,所以上古一度被誉为上海出版界的“黄埔军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这些专家型编辑,对出版工作有怎样的帮助?

高克勤:上古六十年,领导是专家型领导,编辑也多是专家型编辑。1950年代就有四大编审和胡道静、金性尧等先生。胡先生为著名科技史学家、古文献学家,曾著有《梦溪笔谈校证》《农书与农史论集》等,对宋代沈括及其《梦溪笔谈》、徐光启及其《农政全书》等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因此被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胡先生有家学渊源,父亲怀琛先生和伯父朴安先生都是南社成员,与柳亚子先生交谊甚笃。胡先生在大学读的是文科国学系,他在学校深造的同时又转益多师,曾从版本目录学家陈乃乾先生学习版本学、目录学,以及整理和影印古籍的专门知识。“文革”中,中华上编被合并进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先生也遭到迫害。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独立建制,胡先生没有回来,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工作,直至退休。上古社的金性尧、何满子等,都是可以跻身一流的学者。还有默默在编辑岗位上做出很大贡献的陈振鹏先生、李学颖先生等。年轻一辈的,上面提到的李伟国,在宋史研究和敦煌学方面是出类拔萃的,是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赵昌平更是唐诗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梦生在古典小说和元代文学研究方面很出色,是中国元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上古六十年,出版了一大批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流大师的著作,这说明上古的前辈一方面有学术眼光,另一方面就是有人脉。比如陈寅恪先生的书稿,中华书局通过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杨荣国等去向陈先生约稿,被陈先生拒绝了。而上古是通过陈先生的学生,复旦大学的陈守实、蒋天枢两位教授与陈先生联系。而且在长达六年的约稿过程中,上古一直非常尊重陈先生,不仅与陈先生书信往来不断,主要领导人陈向平、戚铭渠去广州时专程拜访陈先生;而且通过陈先生的弟子了解陈先生的身体和著述情况,及时送上问候,赢得了陈先生的信任。这里还可以补充一点,陈先生到广州后,住在康乐园,楼上住的就是中山大学教授王季思,王教授与陈向平关系很好,上古这边就通过王教授与陈先生联系、约稿,最终得到了陈寅恪先生的书稿,并在“文革”结束后出版了《陈寅恪文集》,对中国当代文化和出版做出了可以载入史册的贡献。■

封面高克勤像:刘筝 绘

录入编辑: 朱嵘

首页上页...34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