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高克勤谈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老编辑(5)

2016-10-23 11:02:06      参与评论()人

何满子先生也有着传奇般的经历和独特的个性。他1919年出生于浙江富阳县龙门镇的一个世族家庭,原名孙承勋,孙氏家族自认是三国孙权的后代,但他却以“何满子”的笔名行世,甚至连小辈也跟着姓何。他自学出身,没读过大学,却当过大学教授,出任过报社的总编辑。他青年时代曾投奔过延安,后来离开延安,从此漂泊南北。建国后更是运交华盖,他先是被打成“胡风分子”,入狱一年多,出来后不过一年又被打成右派分子,度过了二十年噩梦般的岁月,被送到了宁夏的劳改农场,几乎丧命。当时上海管文教的一个领导,叫石西民,也是爱才,把他调回了上海。直到“文革”结束,他回到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操编辑旧业,才重返他研究、著述的黄金时代,曾被评为当代杂文八大家。原本他的志向是治学,有感于俊老的人格魅力,一直在上古做编辑。著有杂文集《画虎十年》《绿色呐喊》《虫草文集》等二十余种。他很崇拜鲁迅,一生以鲁迅先生为楷模,治学为文均是如此,不趋时,不媚俗,真诚待友而疾恶如仇,始终关注着现实,对看不惯的种种现象,常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文中常有难抑的火气。2009年5月8日以九十高龄逝世。

还有最著名的特约编审瞿蜕园。瞿兑之(1894-1973),名宣颖,字兑之,晚号蜕园,湖南长沙人,是现代文史大家、书画家。他出身世家,家学渊源深厚。其父瞿鸿禨(1850-1918)为清季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其岳母为曾国藩之女曾纪芬。他早年从近代著名文学家王闿运学,后入北京译学馆主修英语,同时学习法文、德文、俄文等多国语言,又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复旦大学接受现代新式教育,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底子和西学基础。抗战时期,他滞留北京,出任伪职,其时改名为瞿益锴,这成为他一生的污点和后来获罪的原由之一。抗战后,他取号蜕园,意在悔过,要如蝉蜕般告别旧我。他又曾以教授身份在南开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名校执教。1949年后,寓居沪上,以著述为业。后被中华上编聘为特约编辑,据说此工作为时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的齐燕铭所介绍安排(另外还有一位著名文史大家谭正璧也被聘为特约编辑)。成为中华上编的特约编辑,使瞿蜕园晚年有机会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典籍尤其是唐代文学典籍整理研究的大家。在此之前,他虽已著作等身,但鲜有古籍整理方面的鸿篇巨制。中华上编当时把古典文学典籍整理作为重点,尤其注重新校新注。中华上编的领导知道瞿先生博通经史,对两《唐书》《资治通鉴》以及历代职官深有研究,因此让他承担李白集和刘禹锡集两书的校注工作。他的《李白集校注》是在前人整理的基础上续加考订,纠谬订正不少。而他的《刘禹锡集笺证》则一无依傍,发明甚多。这两本著作水平极高,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说现在的研究者对刘禹锡诗的注释解读,还达不到瞿先生的高度。可惜的是,这两本著作都没能在瞿先生生前出版。成为中华上编的特约编辑,也使瞿蜕园在“文革”中受到牵连,不幸沦入深渊。他被卷进了中华上编的“六人反革命集团案”,以所谓“大量散布反动言论”的罪名遭到牢狱之灾以至含冤而终(详见《特约编审瞿蜕园》,载2016年2月21日的《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此外,还有一个特约编辑也很有名,就是周黎庵(1916-2003),名劭,浙江镇海人。他是世家子弟,少年成名。1930年代和施蛰存、穆时英等一批现代作家交往,编了不少杂志,当时也是崇拜鲁迅的杂文家之一。上海沦陷后,变成了落水文人,与汪伪政府有交往,参与主编了《古今》杂志。他和戴望舒、穆丽娟夫妇是好友。1941年,戴望舒与穆丽娟因性格差异离婚,穆回到上海,后与周多有交往,并最终结婚了。解放后,周劭进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也曾因历史问题被劳动改造多年。粉碎“四人帮”后,回到上海。因为熟悉历史掌故,同时也跟金性尧熟悉,就被介绍给了俊老,于是被邀请到上古工作了将近二十年,比如查慎行的集子(《敬业堂诗集》)就是他整理的。他为人旷达,晚年和施蛰存等人关系都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