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电影:中国式矫情的美丽与哀愁

首页 新闻 军事 汽车 游戏 科技 旅游 经济 娱乐 投资 文化 守艺中华 佛教 红木 韩流 文史 军事APP 头条APP

注册登录

最新消息:

青春电影:中国式矫情的美丽与哀愁

青春片数量不少,但许多影片缺乏内在的情感动力和创造性的艺术特质,主题多集中在青春与物质、青春与爱情、青春与怀旧,缺少更丰富的“多义性”。
时代意义、成长主题和青春感受等与青春有关的意义多已被消解,青春的多义性却变得愈发粗糙、萎缩,被狭窄化为偶像剧般的爱情,合法且兼具商业性。

每个人都在惧怕失去,每个人却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就像赵默笙和何以琛那样,无法克制自己的脾性,消除误会,也无法在沟通的可能到来时,做出一点温婉的让步。所谓“爱不将就”也就成了两个人在面对失去时,最坚硬的抵抗——他们甚至不愿意得到。为什么《何以笙箫默》里,“会有那么多特写、逆光、柔光、音乐,它们都是营造这个童话世界不可或缺的要素。就如同电影中为什么已经十几年没下雪的上海突然飘雪?那只是因为何以琛刚刚说了分手。”面对失去,天怒人怨,但却无能为力,这是《何以笙箫默》在一片浮华中给出的隐痛,这点隐痛,时时露头,又时时被浮华掩盖,像花心里的蝎子。 其中最让人心疼的角色,不是左耳失聪的李珥,而是酒吧女郎黎吧啦。爱一个人就爱得彻底,包括这个男人最坏的一面--坏女孩在爱情上与好女孩本质是相同的,甚至更极端。哪怕被他明目张胆地利用,被暴力相向,哪怕嘴上说着阅人无数,实则把自己的第一次给了他。不能像富家女那样给他提供物质,但却义无反顾给他最好的爱。而当她看到他对自己的恶语恶颜,失落和无助让她那不论是刻意为之的淡定,还是骨子里的高傲都消失了,她变成了最卑微的那个人,别人对她的一点点好处都被放大,成为她自觉失败人生的唯一温情一刻。但是她却不幸地死掉了,把整个故事推向无尽的压抑。 在《万物生长》这样一部以男性秋水作为第一人称的电影里,女性成为“在场的缺席”。无论小满、白露,还是柳青,她们丧失了主体性,成为秋水欲望的具体投射。她们活着,是为了和秋水更好地相爱,哪怕分开,也是因为爱他。尤其是风情万种的柳青,她低开的领口和几乎占满银幕的浑圆屁股,彻底成为物化的对象。文艺老炮们回忆起20多岁的年华,竟然也是这么苍白和肤浅。貌似生猛,其实无关痛痒。没有更大的格局,没有更多的坐标系参照,不去思考更多形而上的问题,只是躲在角落里和自己不认同的那个熟女谈场恋爱,在旷野的夕阳下来一次刻骨铭心的野合,然后,我们摇身一变,就长大了。 郭敬明靠着美色和异常浮华的设计来吸引眼球,但空洞的角色所透露出的浮夸气息已然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只要那些女人参加派对或者开启猫步模式,一种空洞的轻浮乐趣便油然而生。但只要是祭出华丽的爱情宣言,或是参与一些愚蠢的公司决策,她们马上又会变得严肃起来;他们越是努力表现得像个成年人,看起来就越幼稚。如果说第一部电影是在矫揉造作地颂扬闺蜜情谊,第二部则赋予其职业和雄心壮志。但在这第三部里,角色们却开始为男人之间的问题所困扰,为了些莫名其妙的理由自相残杀。在这种类型的电影里,角色们都会经历打斗,接吻,最终和解,但这些过程却被生搬硬套地拼凑在一起,毫无过渡关联。 一个女人判断一个男人是否可以托付终身,不要看那些平日里温柔体贴的“小好”,而要看涉及你切身利益时他的那些抉择,才是经得起考验的“大好”。他为她打架,比拼喝牛奶……他给她的都是一些自以为是男子汉的幼稚保护,但在每一次大是大非面前他都露了怯,小栀把自己第一次交付给他意外怀孕时,他脱口而出“我们该怎么办”?他陪着小栀去非正规医院堕胎大出血,小栀父亲让他滚,他就真滚了。小栀问他,如果再有一次机会选择,会不会留下我们的孩子?他说,过去的事不要提了,我保证不会再发生这种事情。小栀问他,我不去美国你还去不,他说“你去哪儿我去哪儿”,然而最终的答案是我还会去。 太真实的青春片会让人觉得残忍,太梦幻的青春片又让人觉得轻浮。《青春派》一度有想从学生身上转移到家长,但仓促收了。可能太多人的青春过于平淡,《青春派》又想着去夸张表现,做浪漫化处理,但这些细节综合起来就像是东拼西凑的,很难窥视出主人公的真实心境。哪怕是相比《九降风》,如果从剧作写作和人物性格上,《青春派》的难度显然远远不及,围绕在主人公身边的朋友,多少显得脸谱化,缺乏应有的复杂性。电影把太多时间浪费在了与高考有关的事情上,老师的讲台训话、宿舍的冷水泼身,可实际上,绝大多数过来人都知道,高考只是很平常的一道门槛。屌丝逆袭高富帅,那也不过是精神麻醉。 当郑微对着当年曾经爱得撕心裂肺的陈孝正说出那句“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时候,全片戛然而止。这样一部片子,是赵导对自己曾经亲历的青春时光的清洗与缅怀,借了辛夷坞的小说还魂到90年代的某所理工类大学,将原本应该枯燥无味充斥着满脸青春痘男生的理工科大学PS得青葱明媚。一切爱情中梦想与现实的错位,终将在长大之后变得云淡风轻。爱情是死不了人的,曾经再怎么焚心蚀骨的感情,也会在岁月的磨砺下被打磨光滑。我们走过了一些路,爱过一些人,经历过一些事,感到快乐或悲伤,有遗憾或无奈,这就是人生。曾经共同度过青春的那个人,终究变成了路人,但我们谁也不亏欠谁。因为青春终究会逝去,唯有对青春的回忆不会腐朽,而这,就是最圆满的结局。



身为偶像剧教母,陈玉珊对少女心的妥帖拿捏才是真正让人击节称道的。什么是少女心?大抵是这样一种情愫——不问美貌,也无关成绩,每一个少女都曾在心里满怀欢喜地欣赏过那个男生。因为少女心作祟,我们会为自己的不起眼而自卑,会在玩真心话大冒险时期待着被提问,会隔着队列人群第一时间锁定对方的目光。还有更重要的,少女时代的心思妙就妙在欲语还休,肚里千回百转,面上波澜不惊,唯一笑纳的是心照不宣。上述所有,《我的少女时代》里统统打包,难怪影院里的女性观众,不论远离了少女时代多少年,都会忘乎所以地“哇”或者“呦”出声来。真正击中满地少女心的时候,谁还在乎那情节上的虚构。
《那些年》中,1980年代学生电影的清新质地夹杂着年轻人中流行的Kuso气味,开放地表现了少年的和通常所见的小清新电影不同,九把刀在《那些年》中敢于拍出“细节的真实感”,让小清新中有荤味,男生们“打手枪”的场景就不止一两次地表现,柯景腾回到家后,喜欢赤身裸体、光着屁股在家里到处跑。台湾新闻局原以电影内容涉及未成年性行为的理由而判定为限制级电影,九把刀前往说明,强调这是一部真实呈现男孩长大对“性”探索的第一步,用卡通式的拍摄手法,是想呈现青春的必经过程,最终《那些年》才得以以辅导级电影之形式播映。 《狂舞派》不是正统的歌舞片,与其说它是一部街舞电影,不如直接挑明——它是一套如假包换的青春励志片。《狂舞派》的最大看点不在传统武术与新潮人类的结合本身,而是那一腔青春热血,积极正面、励志感人。青春有梦,如果知道自己要什么又能够坚持下去,那么,它们必须经得起别人的奚落、讽刺和嘲笑。怕就怕,你忘掉了自己也曾有梦。直到《狂舞派》道出这一点,或许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这部电影当然也有缺点,一眼可见。只是和它的优点相比,瑕不掩瑜。《狂舞派》只是用有趣的故事和好玩的形式来定义青春,重提梦想,为普通人书写记录,热情狂舞。 与大多数以黑道为题材的电影不同,钮承泽所塑造的这个太子帮,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实则并没有太多属于黑道的尔虞我诈与刀光剑影。只因他们虽初入黑道,却也正值青春。这笼罩在黑道纱幕下的残酷青春,亦满溢着对友情的执着,对父爱的渴求,对未来的畅想,对性的懵懂以及对满腔热血的无可把控。而黑道真正伸出它无情的獠牙,开始疯狂啃噬这五人的灵肉,则是始于1987年。太子帮上山修行,一起走入大人的世界。缓缓驶过漆黑隧洞的汽车,载着或清醒或沉睡的五人,开往他们共同选择的未来。而此时醒着的蚊子与和尚,在今后的坎坷命运中相互角力,最终背道而驰,兄弟相残。 与真正从政治学、社会学角度的“反乌托邦”不同,《移动迷宫》的冲突结果带上了浓厚的励志意味。毫无疑问,这是商业电影运作不可避免的结果,没有几个人愿意吃着爆米花欣赏美少年美少女在人性恶和制度劣性中走向自毁和虚无。为票房,唯有美颜爱情和正能量才不可辜负。老大哥在看着你。无论是反叛者,还是顺从者,均处于无孔不入的目光之下。《移动迷宫》中,测试者时刻监控被消除记忆的测试品。《饥饿游戏》中,则彻底是一场全民观看的真人秀。老大哥的观看逻辑在科学、娱乐和游戏模式下毫无违和感地成立,这种观看逻辑从银幕延展到现实,形成了一套悖谬的怪圈。 由独白开始,以留白结束,青春片的自言自语在《星运里的错》中被忠实贯彻,基调悲惋,情绪阳光。这种日记式的视角很容易塑造人物性格,挖掘其内心世界。女主角海泽尔的敏感、愤世和坦然,颇具代表性,插着氧气的表情既生动又叫人同情,不似《暮光》里的斯图亚特那般让人生厌。可无论男女主角乐观还是悲观,他们的命运在影片开场十分钟就已交代完毕,癌症病友会上的邂逅,注定了最后的结局--终归逃不过一死。17岁、18岁,他们的生活圈子不超过几个社区,想出去阿姆斯特丹还得老妈监护着,生命熄灭前的感悟即便真挚,也不会浓稠过书店里任一本“心灵鸡汤” 虽说是讲述未来之城的科幻影片,不过作为青春电影,无论是女主角Tris还是男主角Four,对于我们都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在“派系高于血缘”的社会中,一旦所选择的派系和出生派系不同,就意味着离开父母,同时背叛出生派系。这样的“背叛者”是不受原派系所欢迎的。Tris遵从自己的内心背叛了无私派的父母,选择加入了无畏派。并在无畏派中努力证明自己。其实像Tris和Four这样的“分歧者”,他们所“背叛”的并不是家庭和派系,而是这种社会制度,就像大多反乌托邦影片一样具有反极权思想。Tris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挚爱的母亲,女英雄也因此又多了几分悲壮感。 利用宣传机器进行思想上的对战是都城与13区共同采取的策略。从温和的建议到公开的暴力,这些宣传技巧被运用得炉火纯青。但用匮乏去对抗盈余,怎么看都像是鸡蛋碰石头,为了不俯首为奴,也只能“不怕壮烈下场,决不退让”。命运把凯特尼斯推进火坑,她不得不去面对与接受,支撑她去抗争的不过是活下去的本能与对,勇敢与坚强不过是旁人的赞美。凯特尼斯的过人之处,在极权压力下,她依然可以遵循本心。因为一旦失去立场,失去自我,失去良知,就完完全全的成为了傀儡。良知与自我是唯一能与极权抗衡的武器,也是是远离极权的真正的密钥。 《暮光之城》以一个吸血、玄幻的励志故事和完美的大团圆结局,用“有情人终成眷属”和创造“完美的核心家庭”建构起所谓的新的美国保守主义的道德价值观。《暮光之城》书写了关于“完美”的神话,首先是完美的三角恋爱,《新月》中更换了男主人公,小说让男主人公以狼人特有的宿命的方式爱上了贝拉和爱德华的女儿,契合了新保守主义的核心价值——“You are my family.”(你是我的家人),故事设置了玄幻故事亚类型所具有的永恒对立:吸血鬼和狼人的对立。以贝拉为纽带,吸血鬼和狼人实现了大和解,这不仅是三角恋爱的完美结局,也是故事当中对立双方的完美结局。如果引入种族和阶级分析维度,狼人的种族是居住在留居地中的印第安人,吸血鬼则是代表来自欧洲的白种人。



大家来吐槽
青春就剩堕胎了?

编辑说 :

青春片本是让人怀念青春,寻找共鸣,然而在看了一众青春电影之后,网友们却HOLD不住在网上集体吐槽:“堕胎、激吻、同居、三角恋,这究竟在代表谁的青春?阳光美好呢?奋斗拼搏呢?励志正能量呢?”“普通人的青春哪是这样的,完全没有代入感,这些‘非典型’青春不能代表大多数,好像没打过胎就没有过青春了!”…

出品:中华网文化频道

策划:刘畅

中华文化:(010)84105773

联络邮箱:ed.culture@bj.china.com

发现更宽广的世界

回到顶部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用手机看中华网二维码用微博看中华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