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队里当队长
1944年1月,中共中央在延安为董必武举办58华诞祝寿活动。当邓颖超看到徐特立、谢觉哉为董必武撰写的“生平简历”时,非常认真地说,你们漏掉了董老的重要一节,长征时他还担任过妇女队的队长呢!在场的周恩来当即解释并作证:这确实是董老不寻常的职务,应该浓墨重彩写一笔。
红军北上长征时,中央纵队成立了一个干部休养连,有100多人。这支特别的队伍中,有音乐家、戏剧家、文学家,许多是年老体弱、生病负伤者,其中有30多人是女性。当时董必武也被编列在内,并任这支特殊连队的党总支书记。
为了带好这支特殊连队,董必武在出发前仔细核对人数,检查每个人的行装,做好远征的充分准备。从瑞金出发不久,蔡畅、贺子珍等人向周恩来提出,女人有女人的特点,不便与“休养队”混杂。另外,女战士多系青年,应该与男战士一视同仁,最好单独编队。于是,中央纵队总卫生部卫生支队决定成立一支妇女队。
在考虑队长人选时,周恩来先是提名干休连的指导员李坚贞。但是,干休连连长侯政提出异议,因为李坚贞本身工作就十分繁重,而且一时难以物色其他人顶替。后来,周恩来又与任弼时、杨尚昆等人商议,杨尚昆提出,妇女队队长不一定要女性担任。董必武德高望重,又担任过中央党校副校长,在女同志心目中威信颇高,是最合适的人选。当周恩来征求董必武的看法时,董回答说:“男人负责女人的工作,想必要碰上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长征是特殊的战斗,在这特殊的战线中,我绝对听从党的安排。”从此,董必武便成了妇女队的“胡子队长”。年近花甲的徐特立任副队长。
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能被人照顾,而且还需要照顾比他们更弱的妇女和伤病员。这样,两位可敬的革命老人,一方面自己要背着和年轻人一样重的东西,艰难地带头行军;另一方面还得带领着30多个妇女干部(包括4个孕妇)、几个伤病员和60副担架进行长征,既要照顾好孕妇、伤员和抬担架的民工,还要负责收容掉队的战士。每到一个宿营地,又要安排筹粮、做饭、睡觉、警戒。夜间还要起来查铺、查哨。离开驻地时又要检查群众纪律,或还物或赔偿。这样大的工作量,不要说两位老人,即便年轻人也是难以承受的。尤其不巧的是4个孕妇都在行军途中分娩。这样,增加了董必武等照料产妇和婴儿的负担。尽管如此,董必武以惊人的毅力,高超的组织才能,无私的献身精神,率领妇女队克服了重重困难,走过了草地,平安地到达了瓦窑堡。
妇女队一路要运载60副担架,每人肩扛两副。而且,为了躲避敌机袭击,全是夜行军,不准点火把。董必武便按体力强弱把女战士分成了两组,弱组一人扛1副,强组两人抬5副。虽然,当时的担架不太重,只在两根木棍中间用布条网成,但是每逢雨天路滑,肩上扛着担架还是寸步难行。于是,在途中,董必武从队前跑到队后鼓励着队员们,这样往返跑来跑去多走了几倍于他人的路程。他有时也替她们换换肩,有时太疲累了不慎滑倒摔在泥坑里,还不忘逗几句“泥人董”的笑话,惹得大家一阵欢笑。董必武为激励队员,还编唱了一首《担架歌》:“担架担架,既担又架。巾帼好英雄,须眉也认下……”
妇女队的队员也都将董必武当作“慈父”一样看待。她们也编了顺口溜来赞扬这位老共产党员:“有了必武,我妮必胜。夜行八百,有盏明灯。日思万里,笑望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