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刘华清与邓小平的将帅缘:相识相交六十年(3)

2016-12-15 15:02:08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随着战斗的胜利,抗日根据地逐步拓展,老部队日益壮大,新部队也不断组建,师司令部的老科长们陆续都被派到部队任职,刘华清也产生了去部队带兵、到第一线打仗的念头。一次党组织生活会上,刘华清谈了自己的想法。邓小平不留余地地答复他:“你现在还不能离开机关。”至于原因,邓小平说,一是当秘书主任、机要科长的,知道许多高级机密,不能马上离开领导机关;二是师政治部有许多人也派出去了,那里急需要人,准备安排你去政治部工作。刘华清无话可说,痛快地表示服从组织决定。

1938年7月,刘华清由一二九师司令部调至政治部,任宣传科长,代理部长。

为及时传达贯彻军委、总部指示精神,统一官兵的思想、意志,一二九师政治部创办了一个油印的内部刊物,名叫《抗日战场》。刊名是刘伯承亲自起的。由刘华清牵头,在政治部选了几个人负责编辑、刻印和分发。刘华清上过三年多私塾,新学堂念了几个月,这在师机关已经算是文化人了;参加刊物编辑工作的其他几个人,水平也差不多,所以编稿、刻印,大家都很吃力。而刊物,不管是内容还是版面,难免粗疏。邓小平、刘伯承对《抗日战场》很重视,每期都看,很认真地提意见,指导编写稿件、刻板、印刷。他们还常在上面发表文章,讲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抗战形势和部队政治思想工作。刘华清也在上面发过文章。特别是每次检查部队工作后写的情况总结,基本上都在《抗日战场》上摘登。

作为宣传科长,刘华清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每半月至一个月左右要写一份“讲话材料”,讲形势、讲任务、讲政策,以及各方面的注意事项,供连队指导员讲课和早晚点名使用。这种“讲话材料”要经邓小平审查签发方可付印。经常写,情况熟,格式相对固定,刘华清写起来快。有时邓小平看一遍就签发了;有时主要内容没讲到或重点不突出,邓小平就指出问题,由刘华清修改;有时邓小平还亲自动手改,甚至重新写。这种讲话材料,也在《抗日战场》上刊登。此外,作为正规文件和上级刊物的补充,党中央、毛主席的讲话、指示,军委、总部有些文件、宣传提纲,有时也要通过《抗日战场》刊登,为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工作提供参考。所以,不管是在机关还是部队,《抗日战场》都很受欢迎。写稿子、编稿子的过程,也是刊物编辑人员自身学习提高的过程。若干年后,刘华清还多次讲到,师首长,特别是邓小平政委手把手教写稿子,指导编《抗日战场》的这段时间,是他理论水平、写作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

除《抗日战场》这一定期刊物外,宣传科还要根据部队任务需要,有针对性地随机编印一些专题材料,如《临时紧急教材》《抗战宣传手册》《日军厌战材料》等等,下发连队。这些材料大都是根据部队当前任务和官兵思想实际突击编写的,材料新鲜、内容集中,有很强的针对性、战斗性。譬如《临时紧急教材》,主要是为准备某项政治斗争、某次战斗编写,斗争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及战斗敌我双方情况、战场地形、注意事项等,均要写清;《抗战宣传手册》通常是为某项政治运动、宣传攻势编写,提示宣传要点是什么、口号是什么,贯彻执行中有哪些应注意的主要问题等;《日军厌战材料》则主要是翻译、摘录缴获的日军官兵的信件,通过他们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情况,如“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很厉害”,“中国的老百姓都反对我们”,“现在我们随时都可能阵亡”等,以及日军家属来信反映国内“政府高压统治,没有自由”,“受战争影响,家中饥饿困苦”等,瓦解敌军,提高部队士气,教育官兵坚定胜利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