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初读《水浒传》,最爱武松,因其武功高强,威武豪迈,快意恩仇,每每反复流连武松的传记,视其为心中偶像。及至年长,经历不少沟坎波折,阅历了不少人心深浅,渐至体察人间凄苦繁多,弱者常常无人眷顾,像武松那样能够自保的强者又有几何?但凡弱者遇难之时,若有强者无私护卫,当为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仁大义者。水浒传108位中,能够担的这个美誉的,唯鲁智深一人而已。
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衡定,那就是本来虚拟的人物,我们却偏偏觉得他(她)曾经在这世上生活过,这天空,这清泉,这花月,这清风,他们与我们一样曾经享用过,赞叹过,由此,我们觉得与他们有了生命印记上的联系。比如林黛玉和贾宝玉,当我们为他们的爱情唏嘘感叹之时,何尝想过他们根本是作者虚构出来赚我们的眼泪来的?
小说人物带给我们的真实感,源于作者倾尽心血融入真情的塑造和刻画。不得不说,鲁智深是施公最喜爱的人物,所以,他绝不肯让鲁智深沾污了世间的猥琐龌龊,而让他体格阔达,形貌伟岸,力能扛鼎,武艺超群。更为令人激赏的是,鲁智深虽举止鲁莽,却是心思细腻,虽能啖酒肉,却是心清如水,虽杀人无算,却是菩萨心肠。
对鲁智深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我们不由得赞叹,敬爱,从而心生亲近之感,由此想和他一个头叩在地上,结为八拜之交,好在这炎凉的世间也终享一片温情。
鲁智深爱打架,但他从不为自己打架,这一点,是和武松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武松打虎,是为保全自己性命;武松杀嫂,斗杀西门庆,是为兄报仇;醉打蒋门神,是为还报施恩酒肉衣食的优待;血溅鸳鸯楼,是为一雪牢狱蒙冤之耻;蜈蚣岭杀了王道人,竟然只为自己的雪花戒刀“不曾发市,且把这个鸟先生试刀”。细算下来,都是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
鲁智深则截然相反,他的每次出手,都是为解救他人于水火之中,从不顾及自己的身家性命,这与佛家悲天悯人的大慈悲是一脉相通的。鲁智深还是鲁达的时候,就为素不相识的金翠莲父女打了一架,当然这一架打的是极其精彩而又毫无悬念,但打过之后悬念就来了,因为鲁达在打之前根本就没想过我会为此丢了很好的工作,丢了安逸的生活,丢了令人羡慕的身份和地位。望着躺在地上挺尸的“镇关西”,他也只是想“俺只指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军官的身份、地位、威望,这些世人极其重视的东西,他竟然是一点都没有牵绊,只是想着“没人送饭”这件事似乎很糟糕,是不是很傻很天真?从此,鲁达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活,先是剃掉了很威风的络腮胡须,然后穿上了皂布直裰,顶着一颗明晃晃的脑袋,当起了和尚,从此成为鲁智深。在身为鲁达之时,我想他从未有过这样的人生预算,就为了一对素不相识的父女,搞得自己穷途末路,这在世人眼里,应该是极其沮丧失败的吧?应该是连肠子都要悔青了吧?可我们听到过鲁智深的抱怨了吗?他依然敞亮地笑着,大踏步地走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遇弱扶弱,急人所急。尤其是野猪林救护林冲,鲁智深的情深义重真是感天地泣鬼神。当时的鲁智深是好不容易才有了一个安身之处——看守大相国寺的菜园子,虽说只是个不起眼的菜头,不比往日提辖官的威风,但每日里是好酒好肉,更有一帮泼皮恭维取乐,以鲁智深乐观豁达的性情,足可快活度日。但是,林冲遭难了!素不相识的金翠莲尚且出手相救,自己的兄弟怎可袖手旁观?野猪林一声巨吼,那浑铁禅杖飞出去之时,鲁智深刚刚安稳的快乐生活不知又一次飞到哪里去了。
一路护送,一路关怀,一腔兄弟深情,一颗忘我佛心。
鲁智深的外貌堪称一个“莽”字,史进初见他时,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头里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扭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落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真正一个草莽英雄!可这个铁塔似的鲁智深却刺了一身的花绣。在《水浒传》中,有三个人身上有花绣,一个是九纹龙史进,身上九龙蟠飞,十分的潮,因此得名“九纹龙”。一个是小乙燕青,人生的俊俏,身上的花绣更是平添几分魅力,令阅人无数的京师名妓李师师都赞不绝口。鲁智深也是一身花绣,因此挣得一个“花和尚”的名号。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给他带来什么魅力上的加分。但鲁智深的花绣,却让我们看到他个性中爱美的部分。
他是真的有一颗懂得欣赏美的玲珑剔透心。
水浒传中108位好汉,别说是男人,就是三位女将也没有欣赏山水美景的品味和习惯,但鲁智深却常常欣赏山川秀色,甚至由于贪看沿途的 “山明水秀”而误了投宿的客店,不得不借住在桃花村,这才引出了“花和尚大闹桃花村”的故事。鲁智深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迷恋,书中有多处点染,比如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中的一段:
“再说这鲁智深自从吃酒醉闹了这一场,一连三四个月不敢出寺门去;忽一日,天气暴暖,是二月间时令,离了僧房,信步踱出山门外立地,看着五台山,喝采一回,猛听得山下叮叮当当的响声顺风吹上山来。”
“看着五台山,喝采一回”可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气度?此时的鲁智深与那个不拘生活小节,“每到晚便放翻身体,横罗十字,倒在禅床上睡;夜间鼻如雷响;要起来净手,大惊小怪,只在佛殿后撒尿撒屎,遍地都是。”的鲁智深是不是完全不能吻合?可他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人,这就是鲁智深的可爱之处,他真实,纯朴,爱美,懂美,毫不做作,至情至性!
对于钱财,鲁智深的态度是身外之物,即散即聚。救助金翠莲,他拿出五两银子,张口就向刚刚结识的史进、李忠借钱,史进拿出十两,还说“直什么,要哥哥还”,鲁智深便欢喜;李忠小气,摸出二两,鲁智深便丢还给他,这个举动意味着鲁智深对李忠的蔑视,不愿与之深交。他对钱财看得不打紧,瞧别人也应该如此才好。在桃花山上,鲁智深觉得与周通、李忠不是同道中人,二话不说,趁便拿了酒桌上的金银酒器等物,踏扁了装进包裹从后山一滚而下,“拽开脚步,取路便走。”金圣叹评道:“爽快!自是天性。”
对于鲁智深而言,正如在《醉打山门》戏词里所唱:“罢,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所以对俗世中的一切,他从不执着。
鲁达,是他出家前的俗名,但这个名字叫的好,可见施耐庵对他的喜爱。 “达”有“通”的意思,四通八达;“达”还有练达、达观的意思,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不计个人的得失。
《论语·雍也》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人”是使人达,意思是帮助他人,使他人腾达。这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一个仁爱的人,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是一个努力提升自己,并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人。
出家后的鲁达法名为鲁智深,顾名思义,就是极具智慧的人。
若论智慧之人,史上莫过于诸葛亮,但诸葛孔明的智慧更多的是治国理政、雄才伟略,精于算计等,是政治家的或者说是谋略家的智慧,这智慧虽令人高山仰止,但总有一种面对聪明人的提防和畏惧。而鲁智深的智慧是不着痕迹的,是浑然天成的,是大巧若拙的。鲁智深一生随波流转,从未贪念过什么,若说有过,那就是对弱者的同情心,对兄弟的仗义心。他是极有人情味的,只要入了他的法眼,豁出命去,也要护你的周全。在第五十八回“吴用赚金铃吊挂,宋江闹西岳华山”中,他为救出史进去刺杀华州贺太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被贺太守捉拿之后,破口大骂,反把贺太守做了一个审判。张口就说:“你倒敢拿洒家,我死也与史进兄弟一处死,倒不烦恼!”生死在他看来,不是烦恼事,若不与兄弟死在一处,倒是烦恼事。若说鲁智深也有贪念,那就是贪念人世间稀有的赤胆真情!
除此外,鲁智深一生洒脱不羁,行止间随情随性,令人钦羡。他倒是很像庄子所说的“绝圣弃智”的人,意思是说,每个人把自己的明慧、聪敏、知巧、德性,都内含而不炫耀于世,天下就不会迷乱、邪僻了。当然这是理想境界,而鲁智深却真的具备这种“绝圣弃智”的天性。正因为他拥有这种浑然天成的智慧,这善因成就了善果,鲁智深成为《水浒传》中结局最好的一个。他一生征战无数,却从未受伤,全身而退。相比其他梁山好汉,在征讨中死的死,伤的伤,残的残,令人唏嘘悲叹。武松英武一世,最终断掉一臂;智多星吴用计谋无数,也没有算到自己是上吊自尽;梁山老大宋江,贪权夺利,结局是一杯毒酒毙命。
而鲁智深,他在杭州六合寺安然坐化,死前写了一篇颂子,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终究是慧根深种,他顿悟了。
鲁智深死后哀荣备至:
“众多头领都来看视鲁智深,焚香拜礼。宋江自取出金帛,表散众僧,做个三昼夜功果,合个朱红龛子盛了,直去请径山住持大惠禅师,来与鲁智深下火。五山十刹禅师,都来诵经。迎出龛子,去六和塔后烧化。那径山大惠禅师手执火把,直来龛子前,指着鲁智深,道几句法语,是: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大惠禅师下了火已了,众僧诵经忏悔,焚化龛子,在六和塔山后,收取骨殖,葬入塔院。”
“五山十刹禅师,都来诵经”,“径山住持大惠禅师,来与鲁智深下火”,这是佛门中人何等的荣耀!
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的方式是一样的,都是哭着来的,别无选择。而我们走的方式却是不一样的。在世上行走一遭,如果能像鲁智深一样,宅心仁厚,豁达洒脱,至情至性,最终修得善果,安然离世,“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这不能不说是人生极大地福报。
《水浒传》虽说是一部小说,但又何尝不是你我的人生?
作者:姚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大同附属中学,教学教研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