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中华艺术 > 正文

快看呐 李隆基和他兄弟们在醉驾(2)

2016-12-12 16:12: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日后,李隆基在他的专属地盘兴庆宫精心修建了“花萼相辉楼”,专供五兄弟交往与游乐之用。兴庆宫位于长安城东,本为隆庆坊所在,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前与兄弟同居此坊。开元二年(714年),为避玄宗李隆基讳,改隆庆坊为兴庆坊,并建兴庆宫。“花萼相辉楼”,俗称“花萼楼”,取自《诗经·小雅》: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李隆基知道自己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社会。他要以“兄弟和睦相处”的佳话,引领社会道德风气。这样一种注重教化的远见卓识,可以看出唐玄宗以“圣帝明王”自诩的政治抱负。有了这种兄弟的欢聚,便产生了这样一次大醉而归,并成为一段史上佳话,流传千年。

时间到了元代,一位叫任仁发的画家,读到这段故事后,萌生了创作的念头。经过巧妙的构思,《五王醉归图》诞生了。

喝是都喝高了醉态各不相同

幸福的酒也是醉人的。此卷不仅马画得精彩,人在马上的醉态更精彩。

喝醉的五王之中,李业醉态最轻,还能够保持正常的骑行姿态,他走在最后,李隆基突前,一副酩酊大醉的架势。画卷中,五王以不同程度的前倾姿势,向观众指明了观看画作的方向——从左至右。在清晰流畅的构图线路中,画家分别在中部及后半段安排了两名回望的侍从,用以平衡画面由左至右过分突出的视角走向。

(图1)临淄王李隆基,两名侍从左右扶掖。其中一人,表情郁闷。在行进的马上照料这位将来的天子,如果出现闪失,可担当不起。注意三匹马十二只马蹄之间交错的位置,既体现了速度感,又不失节奏感。黑、白、黄相互穿插,高低错落,别有韵致。两名侍从的帽幞后的两根带子全部翘起,与李隆基帽后塌下去的带子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出两人费力抬扶起临淄王沉沉下坠的身躯。配合他俩的是腰带的梢头和竖起的马耳朵。这些细节令观众仿佛身临现场,亲眼见到了一千多年前喝醉王爷的状态。

(图2)骑黑色斑点马的申王李捴(李成义)几乎俯卧在马脖上,一副随时要吐的样子。他坐下的黑斑马真通人性,俯下脖颈,低首凝神,小心落下前蹄,显然十分体贴鞍上摇摇欲坠的主人。负责照顾他的侍从可忙坏了,右手勒住主人的缰绳,上身还要扭向后方,询问后面的王爷是否撑得住。

这第三组人物与第一组形成呼应。观众可以比较一下,究竟是谁醉得最厉害?答案毋庸置疑,李隆基。没有侍从的帮忙,他早已坠落马下。

(图3)画家特地为李宪标配了一匹乌骓马。黑亮的毛皮如黑色锦缎,雪白的四蹄似云中漫步,大红的鞍鞯与马头下方的红绒球,令这匹坐骑神采奕奕。而这位拱手让出帝王之位的李宪,醉态可爱。他的脸发红,两眼迷离,似笑非笑,也许还沉浸在酒宴的美妙歌舞之中。他的左手紧紧扣住缰绳,右臂上缩,以保持马上的安稳。

从整幅长卷看,这位让出天下的大哥在画中的位置最突出。李宪原名李成器,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父母对他的期许。他的弟弟分别为李成义、李隆基、李隆范和李隆业。唐帝国的千秋大业本应由他承接,但他审时度势,让位于三弟。画家直接通过色彩使他在骑行的队列中脱颖而出。虽位列第二,远观时,却比前面的李隆基更吸引人的视线。这样的构图,任仁发既维护了地位尊卑的秩序,又恰如其分地点明了他的特殊性。真是颇费一番心思。

(图4)岐王李范,作为串景人物,将前后联系起来。无论是他在马上的姿态,还是坐骑奔跑的身形,其实都与骑乌骓马的李宪几乎一致。到底是兄弟,他跟大哥长得真像。他的鞍鞯与大哥的也基本一样,大红的颜色将前部与中部暗中联结。从眼神看,他还比较清醒,努力把控住身体,促马前进。从他的神态上,观众也可以对比出大哥李宪实在是喝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