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政协礼堂,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领导齐续春(左3)与李聪扬(左2)及李斌(左1,李聪扬之子,“帮拖”创始人)亲切交流
初遇:与指墨艺术“一见钟情”
李聪扬于全国政协礼堂展出的作品《仙都峥嵘》(贾敏/摄)
据文献,唐代大画家张璪是较早有记载的指墨画家;到了清朝,指墨艺术达到高峰,出现了以高其佩为代表的文人指墨画派。至现代,著名画家潘天寿对指墨的传承居功至伟,大量指墨作品及论文传世。然后在潘天寿之后指墨艺术一度陷入沉寂。
指墨艺术之所以处于“小众化”领域,主要由于其难度极高:手的各个部位都要被当作画笔,随着手势演化出画面层次;手指无法像毛笔一样吸储墨水,因此无法长时间作画,速度不能太快,而太慢又会错过构图的最佳时机;下手太轻、太重、墨太浓、太淡都会左右整幅作品的和谐。所以有志传承者,为数不多,发扬创新者,更是寥若星辰。
与指墨画艺术的“命运”不谋而合的,是李聪扬坎坷的人生道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小学三年级,李聪扬被迫辍学,然而,他从小就显示出了超越同龄人的艺术天分。在那个艰苦到连纸和笔都买不起的岁月里,他以树枝为笔,沙地为纸,后来又以手代笔在石头上练习画画,冥冥之中,酝酿出了一段“指墨情缘”。
20出头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聪扬在一本画册上发现了潘天寿的指画作品,感觉“一见如故”,从此开始临摹钻研,并逐渐沉迷于这门艺术。
“父亲认为,手指是人类接触万物最为直接的媒介,十指连心,用手直接接触墨和宣纸,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我父亲画画的时候完全不用思考,以情绪和感觉掌握画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李斌说道。
李聪扬的指墨画作种类丰富,包括各种花鸟鱼虫以及山水风景,其中,表现最多的是他的故乡浙江丽水。“丽水山清水秀,美丽的风景很多,这里是我的故乡,于我而言,其中的一草一木都有一种不同于他处的感情。”李聪扬说。
他在北京闭关创作的巨幅指墨画作品《浙江仙都》(画中描述的正是丽水风光)经过专家评审,被人民大会堂永久珍藏,这让李聪扬倍感欣慰,他知道这意味着中国艺术收藏领域最高层级的专家们,已经完全认可他的作品本身。此时此刻,是否为学院派亦或创作方法已经不再重要。
追逐:四十年的“画痴”人生
“四十多年来,寒暑交替,父亲几乎一天都没有休息过。“李斌说。除了睡觉,一年四季,李聪扬的手每天都是黑乎乎的,特别是艰苦时期的冬天,墨汁结冰,为了练画,李聪扬五个手指全部都被冻伤了。
更加令他刻骨铭心的是一次严重的车祸。车祸后,他身体脏器受到了损伤,部分脾脏还被切除,医生建议他不要从事劳神劳力的工作,甚至是放弃指墨画艺术钻研之路。因为每一次作画李聪扬都会过于专注投入,损耗精气神,可能会影响健康。
“现在,父亲每天作画时间久了,就会瘫坐在椅子上,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而今,他的关注力愈加聚焦于艺术,见过几次面的人再会时都难免有重新自我介绍之尴尬。”或许,李聪扬唯一不会忘记的,只有他自己最珍爱的指墨艺术作品。也因如此,李聪扬常常被熟识他的人称作为“画痴”。
李聪扬的一生都未曾停下追逐的脚步。已至花甲之年的他,还在寻求艺术上的突破。在国外办画展期间,李聪扬产生了创新灵感。他将中国传统画法与西方的油画相结合,画风独树一帜,广受海内外有识之士的认可。“当下,我追求的境界是‘道法自然’,希望我的作品既能吸收西方艺术的写实,但体现的还是东方哲学的意境。”李聪扬如是说。
李聪扬从来不接触商业操作,不善经营,一心醉于艺术。一些企业家被他的画作和精神所打动,欣然求画并支持,帮助他在早年度过了一段又一段贫寒的岁月。
心愿:将指墨画艺术发扬光大
李聪扬在全国政协礼堂与其画作合影(贾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