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现代陶艺作品四人展
时间:2018/9/30-2018/10/9
地点:国家大剧院艺术沙龙展厅
主办单位:德化县陶瓷发展委员会
9月30日,《对•白——现代陶艺作品四人展》在国家大剧院艺术沙龙展厅开幕。本次展览由德化县陶瓷发展委员会主办,通过四位青年艺术家创作的现代陶艺作品,展示传统陶瓷烧制技法与现代美学的融合,一展曾经风靡“海上丝绸之路”的德化“中国白”瓷器在融合现代审美之后焕发的迷人风采。
陶瓷之于中国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具有很强的象征性、符号性,它承载着华夏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追求和情感记忆。白色的粘土在艺术创作者手中是思维的外延,精神的具象化。陶瓷艺术因其工艺的需要,具有“感知”与“转化”的特性,陶艺家通过身体的感知,在将黏土塑形的过程中既遵循经验,又顺应变化,可以将情感直接注入作品。而烧制过程的不确定性,又为陶瓷这种“土与火的艺术”带来“天造”的忐忑与惊喜。身与心、个体与自然、感知与转化熔于一炉,陶瓷制造的过程本身即为现代艺术带来了启示。
德化陶瓷是烧造于福建德化窑的传统陶瓷工艺品,始于37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从宋元时期起,依托于“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崛起,德化陶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一张名片。德化陶瓷以“白”见长,具有洁白、明净、温润、典雅的玉质美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迅速风靡,成为欧洲皇室贵族竞相追逐的对象,在世界上收获了“中国白”的美誉。
德化白瓷历经千年的历史变迁,时至今日,在完美保留艺术传承的同时,更生发出创造的新意。既讲好中国故事,也积极走向世界。
此次参展的四位艺术家,从传统德化陶瓷的制作工艺中汲取与借鉴表现手法,融汇现代美学表达,通过高度提炼陶瓷材料的精神性,拓展材料语言的未知世界,不断探索挖掘陶瓷特性,探究造型艺术的内涵和外延,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使传统的陶瓷材料展现出多样的现代风格,为艺术表达提供了新的思考,也为观众呈现不一样的“中国白”。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9日,观众只需一张参观票,即可步入展厅,欣赏独特的“中国白”魅力,聆听传统陶瓷工艺与现代国际艺术语言的对话,感受“中国白”在发展新时代的收获。
参展艺术家简介:
一、郑博
1981年生于河北石家庄,自幼学习绘画,2000年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2004年毕业后建立博源艺术工作室进行绘画创作,并从事绘画艺术教育工作。十多年来致力于油画创作、陶瓷材料的实验性创作,成为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2015年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研究生,师从著名油画家李睦老师,主要方向围绕综合材料的艺术语言表现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自身对陶瓷材料的了解以及多年的绘画经验,力图通过综合表现的手法表达自己的艺术语言。目前在德化从事艺术创作,力图通过陶瓷语言和绘画语言的结合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郑博
郑博《家》
看起来简单的陶埙制作手艺,实际工艺却非常繁琐讲究,要会做陶埙首先要先掌握陶艺,其次还要精通音律,只掌握陶艺的人做出来的“陶埙”是无法作为乐器使用的,反之只掌握乐理不懂陶艺根本也无法做陶埙。
“宫壶”由紫砂壶艺设计大师季汉生设计,宜兴范家壶庄“大生陶艺”传人范秀红制作。此壶融汉字文化、建筑艺术、紫砂陶艺于一体,通过巧妙的结构布局,展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