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我在故宫修文物》:择一事,终一生 大历史,小工匠(2)

2016-12-16 14:32: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千丝万缕其中一系

安静是穿越的羽衣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最初面世的是三集TV版。年初在央视的首播无声无息,谁承想2月底在年轻用户、二次元和ACG(动漫游戏)文化聚集的弹幕视频站Bilibili(简称“B站”)上却一爆而红,点击量超过两百万,累计超过6万条弹幕评论,豆瓣评分高达9.4分,创造了2016年的收视传奇。

“我之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弹幕网站。网友上传后火了,我们是跑去网站维权的。结果和网站沟通得很好,网站反而成了这次电影版的联合出品方。”最近一月,导演萧寒带着故宫修复师们上天入地全国到处跑点映,每当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片头“Bilibili”网标一出,影院里毫无例外都会爆出一片会心笑声,他自己忆及当初更是把脸都笑烂了。

萧寒另一个身份是浙江工业大学教播音主持的老师,他实际本名叫崔勇,外号是“浙江崔永元”。“当年崔永元做《实话实说》的时候,其实每个省都有一档类似的节目,萧寒就是浙江做这档节目的那个。所以他在浙江的大爷大妈眼里算一个小名人,是这么一个路数。”为记者揭底的是制片人雷建军。

雷建军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影视制作的教授,做了一个平台“清影工作室”支持学生搞创作,自己也拍一些东西。“故宫修文物”这个选题是他六年前拍《故宫100》时发现的,他跟萧寒说“这些文物修复师特别值得记录”。片子最初想叫《故宫薪传》。

“拍这个片子也是用‘清影’一贯的做法——发现一个选题就去跟,一直不停地拍下来,最后从大量的素材当中选取一部分让观众去看。片子出来以后我自己觉得超出我的预料,我没有想到它会有这么大的影响,而且萧寒和‘清影’团队的努力最后把这个片子做到了电影版。”雷建军把这一切归功于文物修复师们,“非常非常感谢和尊敬这些修复师,他们给我们这些拍摄的人也带来了很大心理上的震撼,也让我们重新去审视自己的生活。”

清华美院毕业的修复师闵俊嵘在故宫从事漆器修复12年,是纪录片主创们工作状态的见证者:“我们的工作也不能跟他们事先沟通,因为我们那个部门是不能会客的,以前不要说摄影摄像,基本上照片都不能拍。同单位其他部门的同事也是不能去的,因为我们会客制度就是不会客。所以就只能我们上班他们也上班,两个摄影师他们全程地跟拍,然后再根据导演的创作再去剪辑,这个片子他们拍得确实相当辛苦。”

闻到秋光

沐浴蝉鸣

你在时间的那里而我在这里

电视版火了还不够,还要做电影版,从排片和票房看,纪录片进影院不明摆着就是一个死吗,更何况同日首映的还有张艺谋《长城》这样的大块头?

这是每场点映导演萧寒几乎都会被问及的问题。他的回答也很直接:“从我做纪录片那一天开始,跟老雷我们一直很坚定于一点——做纪录片就是要做纪录电影!而不是就只能在手机、在网络上看的那种。老雷一直说纪录片就应该在电影院看,因为纪录片往往更有情感,它不可能像剧情片那样有太多设计的戏剧冲突、高潮,它一定是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流露,那么就更需要有一个更安静的场让你去用心感受。所以把纪录片做成能够在影院里放映的电影,让大家买票走进影院来看,这是六年前我们就想做的事,去年用《喜马拉雅天梯》我们所有的努力和尝试,都是为了完成我们这个理想。”

拍摄故宫不是一个很容易就得到的机会,“这个片子非常特殊,因为故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拍摄对象,它有严格的文保要求。老雷从发现这个选题就带着研究生做田野调查,做准备,一直等到故宫博物院90周年大庆的契机,我们才有机会能拍,这中间一晃四五年过去了。而且就是因为故宫90周年大庆,所以最早的版本是以电视呈现、在央视播出的。后来电视版在年轻人中居然火了,这当然让我们的纪录电影理想离我们更近了。所以我们快速开始做我们的电影。本来想更快,但这一做也用了七个月,我们重新剪辑创作,包括音乐各方面。”萧寒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