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我在故宫修文物》:择一事,终一生 大历史,小工匠(3)

2016-12-16 14:32: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因为原本梦想就是走进院线,所以萧寒表态“对票房不强求”,“我更看重有多少观众能走进影院。因为在影院,你是带着仪式感走进来,用心来碰撞、产生化学反应的。我希望观众能用心安安静静去看片子,它会像清泉一样流淌,流到你心里。”

而今几十场点映下来,有评论道:“这部纪录片用轻快的节奏和更加年轻的视角来讲述故宫文物修复师们的工作和生活。总体说来,影片剧情照顾到了没有看过剧版的观众和首次观看纪录片的影迷,影版根据原始素材进行增删和重新剪辑之后,整部电影节奏舒缓,镜头语言流畅,让这部耗费七个月剪辑时间的纪录片电影也能值回票价。”

“相比在电视里看的三个多小时的剧集版,电影版画面更美,对于文物修复者工作环境、工作状态的展示更加洗练简洁,一百多个小时的素材浓缩到八十多分钟里,导演也是颇费心思。”观众常征也在朋友圈里这样论及观感。

苦心人,天不负。

你已等候我多时

终于知己般相遇

“电视版精巧,电影版有拙的感觉。我们拿掉了旁白,就是拿掉了主观的东西,把思考的空间留给观众。电影版的叙事更朴素,但剪辑上用的心血更多,100多个小时的素材,剪辑了半年多。而且,电影版的幕后阵容也更强大的多,我们有台湾的廖庆松老师做剪辑指导,姚谦老师和刘胡轶制作音乐,台湾的盲人音乐家黄宇翔钢琴演奏,还有首次为电影献唱的陈粒贡献了主题曲。”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音乐确实抢眼,在12月4日清华大学大礼堂的点映场上,萧寒将姚谦先生领衔的音乐团队隆重推出。

姚谦,1961年生于台湾,华语流行歌坛写词人、制作人、音乐经理人、作家。代表作《鲁冰花》《我愿意》《如果爱》等。他自言此次为纪录电影做音乐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经历”。

“当时看电视版本的时候我就成了这群老师的粉丝,我特别着迷他们的专注、安静,他们把生命放在最有价值的地方,专注地、从容地面对放在自己面前的最在意的事情。而时间就这么流逝,年长的老师都用大半生,年轻的师傅进来又开始,时间空间在那个院子里,所以这是一个太迷人的影片,当时做音乐的时候我就想,退一点,再退一点,不干扰。我跟编曲刘胡轶是对着画面,一个画面一个画面试着弹试着弹。一般大片是用管弦乐,而我当时选的就是钢琴,因为钢琴最有时空感、最有精神感,而且最不干扰。我特别珍惜这个视觉收音,空间,旁边的讲话,鸟飞过去的声音,包括空气的声音,所以我不想打扰,这是一个很纯粹很精神的时空。

随着剧情渐进的过程中,我跟着那些师傅们,跟着他们那段时光,气候变化,艳阳高照,到下雨、聊家常、等待,等等这些过程。你就觉得这看似一个小世界,却是一个大时代里面最迷人的一个小世界。未来我们回头再看这段时光,你会觉得这些师傅是幸福的,他们把生命放在一个特别有价值的时空里。所以我的音乐就对照跟着他们,也因为这个过程让我有一次很愉快的精神旅程。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不知道看几十次了,几乎每一次都可以看到一些又打动我的地方,所以这真是一个非常耐看的片子。”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老师是影片的总策划,对于片子动人的关隘所在,他的理解是:“片子看过来可能它的故事性不是那么强,但是我觉得那个院子、那群人和那个文物,以及这个院子里面的那些猫,融为一体,成为一个自然的在生命流逝当中互相影响、互相感染、互相依存的关系,所以它可能不是以故事打动我们,是一种情绪,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