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镜与艺的奇遇
镜子既是日常物件,也富含哲学含义。在向世俗之物的转变中,镜子启发了绘画的历史。作为人物心理的重要折射物,它启发了人们对透视、空间、光线等绘画技法的探索,探讨了“凝视”与“自我“等命题,对真实与幻觉的思考。如萧伯纳所言:用镜子来观察脸孔,用艺术来透视灵魂。
绘画中的自我与凝视
作为西方古典绘画的一个重要母题,镜子从充满象征意味的“上帝之眼”和”道德之镜“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不断世俗化、日常化。
镜子频繁地出现于十五、十六世纪的佛兰德斯画派的作品中。令Jan Van Eyck的双人肖像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闻名于世的不只因为“绚丽的色彩和大量有趣的细节”,更由于那枚最早显现于西方艺术史中的闻名遐迩的镜子。
Jan Van Eyck,《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以及细节
委拉斯开兹的《宫娥》则以“画中之镜”成为艺术史上绕不开的作品,图画中的镜子映照出丰富的室内场景和物象,极大扩展了图画的空间和想象。
委拉斯开兹,《宫娥》
文艺复兴时期制镜术与自画像的发展时间基本一致。这一时期的画家绘制了很多以镜子为题材的女性肖像,这以安格尔的“微胖美人在镜前”系列为代表,画中的女性揽镜自照,貌似在取悦自己,实则取悦的是“他人”,在约翰·伯格的论述中,“很多男性艺术家乐于表现女性照镜,镜子的作用是艺术家与女性的连接纽带,艺术家意在将女性作为景观进行展示。”
安格尔,《莫特西耶夫人像》
安格尔,《奥松维尔伯爵夫人像》
Rene Magritte创作于1928年的《错误的镜子》,描绘了一只人的眼睛和投射在这只眼睛视网膜上的蓝天白云。在画家看来,人眼像一面镜子,所得到的只是自然的幻影,只有眼睛的主人实际所感的自然,才是可信的真实。
Rene Magritte,《错误的镜子》
当代艺术的镜与境
进入20世纪下半叶,镜子进入了当代艺术的话语空间,与消费、放纵、商业、时尚结合在一起,出现在雕塑、摄影、影像、装置等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和媒介中,激发着新的想象力与视觉奇观,以及奇妙的空间体验。
今年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平行项目中,法国艺术家Philippe Parreno的展览“别的时间”(Elsewhen)登场,巨大的“灯蓬”和安装了金属百叶窗的镜子构成了展场的核心内容。在同样由微生物反应生成的系统指令所引导的光影和声音变化中,翻动中的百叶窗让镜面时而投影出物体幽灵般的轮廓,时而隐蔽在黑暗的背后。
Philippe Parreno: Elsewhen, 2019
以自然为镜,谦虚地收起人类的自大,充满敬畏地创作。在与自然的对视中,摄影艺术家Murray Fredericks在天地之间实现片刻的自我放逐,拍下宽广无垠的湖面上所呈现的一场场变幻莫测的自然表演。
Murray Fredericks利用镜子拍摄自然风光
提到当代艺术对于镜子的娴熟运用,不可不提到艺术家Anish Kapoor,90年代中期开始他已开始使用不锈钢材料,以凹凸起伏的形式创造颇具戏剧性的镜面反射作品。
Anish Kapoor,C Curve
Anish Kapoor最出名的代表作《云门》位于美国芝加哥的千禧公园,芝加哥人给它起了“豆子”的昵称。高达33英尺、重量为110吨的“豆子“和后来一系列反射天空的C型镜面装置作品也因通身映射了城市景观、天空和大地而极佳地诠释了什么是属于当代的都市公共艺术。11月,卡普尔在中国的首个大型个展将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太庙艺术馆举行,或许会有更多关于折射镜面的新作出现。
Anish Kapoor, 云门
被无限复制的镜屋
如果说奥逊·威尔斯的《上海小姐》(1947年)已经成为电影史中的镜屋经典,那么之后出现的镜屋错觉在艺术创作领域里的不断出现,只能看作是不断的复制——如同镜面影像——欲望倒映出欲望的各个角度,复制黏贴。
奥逊·威尔斯的《上海小姐》剧照
1966年,美国艺术家Lucas Samaras就在作品《镜宫》里,在六面都是镜子的房间中放入了桌椅,桌椅的每个面也贴上了镜面,创造出无限深远的空间。
Lucas Samaras,Mirror Room,1966
更为年轻一代所熟悉的草间弥生,创造过多个版本的“镜屋”,加上灯光的迷幻元素,在这个社交媒体狂欢的年代,让现场成为竞相打卡的网红胜地,时刻提醒我们——镜子在当代社会的自恋含义。
草间弥生,《无限镜屋—灵魂之闪耀》
张鼎曾在他的“龙争虎斗”演出里,也加入了很多镜面的设置,因为他觉得这样“更能够出效果”。经过设计的灯光效果是刺激的、彩色可变的、频闪不停息的,让没有戴墨镜的人在瞬间无所适从。
张鼎,《龙争虎斗1》
对于艺术家宋冬来说,无论是装置作品《坐井观天》还是前年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的个展中带来的《镜厅》,艺术家以回收而来的窗框、门框为媒介,将原本门窗中透明的玻璃或者是半透明的纸以镜面替换。窗门围筑成井,或错落于四周墙体之上,将观众“包裹”在镜面之中。
宋东,《坐井观天》
镜子本来空无一物,能映照的也只是它的对象而已,艺术家利用镜子塑造形象,探讨“被凝视”和“自我凝视”的主题,镜花水月般的渊源尚待续写。
(图片来源iWeekly周末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