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戴花、熏香、美妆、敷脸,中国男人也曾集体骚气过
贾宝玉有一句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他说得有道理,相比爱打扮的女性,男人多少显得邋遢点,身上还常常有味儿。
不过,曾几何时,中国的男性几乎可以和仙女相提并论,因为那个时候,他们实在太精致太爱美太讲究外表了。
宋朝,全民簪花的年代
在宋朝,男人戴花是寻常事。那时候管这个叫簪花。
南宋诗人姜夔有诗描绘满朝文武簪花通过御街的景象:“万数簪花满御街,圣人先自景灵回。不知后面花多少,但见红云冉冉来”。可见当时男子簪花的盛况。
晚清苏六朋《簪花图》
描绘了宋真宗赏花给群臣的场景
宋朝几代皇帝都爱赏花,也是男子簪花的支持者,其中宋徽宗最甚,他每次出游回宫,“御裹小帽,簪花,乘马”,陪行的官员、侍卫也都要簪花。
上行下效,簪花一事,也在文人士大夫和平民阶层中间流行起来。文人墨客用他们本身所具备的品味修养丰富了簪花的文化内涵,平民作为社会中最大数量的群体,他们用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文化观念,从民俗角度理解簪花,全面推动男子戴花的潮流。
左:苏东坡
右:黄庭坚
苏轼、杨万里、陆游、刘克庄等文学大家的诗词有很多关于簪花的描写,例如“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苏轼)“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黄庭坚)“村女卖秋茶,簪花髻鬟匝”(陆游)。
此次听见《清明上河图》声景艺术展是声音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之声系列的全新力作,首创一个可听见、可触摸、可交互与建筑完美结合的巨幅户外《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