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资讯 >

重走与寻找:用徒步校准生活的指针

重走与寻找:用徒步校准生活的指针
2021-07-22 09:58:04 新华网

西南联大学子吴大昌近百岁时,在书店读到冯友兰的文章《论悲观》,对其观点深以为然。而1939年,冯友兰刚为他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他正陷入对人生意义的困惑中,读后并没觉得豁然贯通。那时他21岁,一切才刚刚开始。可见,人生道理这东西,参悟以后,似乎便成了废话,参悟之前,又总是不合时宜,局中人听不懂,也听不进去。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困扰每一代年轻人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作者杨潇在新书《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中给出了方案。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杨潇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单向空间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杨潇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单向空间

书的封面,英文标题To the Finest School I Know直译为“去往我所知的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学校,固然指西南联大,但似乎也包含了作者脚下这条西行之路。虽然有关西南联大的大众叙事和学术研究早已汗牛充栋,杨潇却转向了另一维度,去探索西南联大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们如何抵达昆明。

这本书很厚实,沉甸甸的,由两条线编织而成:一条是1938年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前往昆明;一条是2018年作者杨潇在这条路上的重走。这条路,既是地理意义的公路,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之路。当我们封闭在孤立的小圈子里,通过一个个手机APP观看中国大地时,用双脚丈量这片广袤的土地就显得弥足珍贵,意义非凡。

行走过程中,作者看到了山林与江河,水光与鸟鸣,尝遍了八十年前学子日记里记载的和偶然遇见的美食。见闻与史料交织,1938年与2018年频频切换,造成了蒙太奇的视觉效果,贫穷与富足,动荡与和平,精神饱满与委顿迷茫……画面叠化,形成对比。八十年前湘黔滇旅行团所经之处,如今已面目全非,沉淀在某个角落的历史被作者唤醒,作者又在历史的尘埃里翻找着鲜为人知的记忆,我们追随作者所见的“是活生生的世界而非景观”。

独行在湘黔滇道上,作者将八十年前学子的回忆及当时在路上留下文字的人们构成自己的社群,而这两代人又共有着同一个更为古老的社群。作者将李霖灿当作黔滇道上的同伴,八十年前,李霖灿在途中又将《徐霞客游记》视作“无言的朋友”,而作者自己也在同一条路上读着徐霞客的文字。朱元璋、徐霞客、林则徐、西南联大的学生与作者,共同将这条路向历史的更深处拓展。一代一代,回环往复,道路便这样传承下来。

阅读过程中不难发现,1937年的许多事都是偶然的。联合大学的成立,长沙到昆明的迁移,迁移中青年人的士气和热情……这一切都具有极强的偶然性,由多种因素促成。长沙联合大学刚开课的时候,没有课本,没有参考书,教授们不得不凭着头脑里的记忆授课。英国诗人燕卜荪整段整段背诵《奥赛罗》、乔叟、斯宾塞,其风采令人神往。但燕卜荪不会背散文,还是有人送了一套《莎士比亚全集》才解决了问题。与之呼应的是,作者这次旅行,和以往作为记者出差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没有什么是“必须做”的。只有将旅行当成偶然性的堆积,才能“放松地走路,放松地聊天”。如此叙事带来的是一种漂流的状态,不试图证明什么,不试图让某个人张口,不试图建立某种逻辑,也不试图揭示某个真理。当我们接受了这种偶然性,获得的是非常放松的自由感。

在西行路上,作者开始重新理解那些曾经被空泛的口号消耗了的宏大概念。通过双脚一步一步丈量,空洞的概念得以填充,沉睡的记忆被唤醒,人物丰满、鲜活起来,历史变得纹理清晰,可见可感。当下因触达了历史的纵深以及对未来的探索而丰盈充沛,我们于是获得了更丰富的意涵。人需要他者来发现自我,那么,用身体去触摸历史的脉搏,恰恰是为了更真实、更丰富地感受当下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重新发现一种“壮阔”。

1938年的年轻人和2018年的作者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什么才是好的生活?思想和行动是什么关系?人生的意义又到底为何?

作者在官庄看穆旦纪录片,回想起青年时代,不禁问:“我把那些日子都花到什么地方去了?”到了盘县,他已经想明白:“现在看来只是我们恰巧赶上一个国家上升的曲线,势比人强,却让我们误以为一切可以持续,迟迟不肯降落,以致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此时,作者提示我们,不能过度陷入沉思,“思虑并不带来答案,因为答案很可能躲在行动背后。”

湘黔滇旅行团的年轻人面对弃笔从戎的同学时,内心相信徒步到昆明,继续读书同样是爱国的表现,这个信念最终成为西南联大精神的奠基石。作者也怀着这样的信念,他用徒步校准生活的指针,重新确认自我价值。

“尾声”部分,从叙事到调子都与前面截然不同,乍一看只是材料堆积,实际上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隐微之笔。就像电影结尾,每个人的去向都在此呈现。从前那明朗、活力四射的生活状态,在炮火中也没委顿的精神,临近“尾声”时却尽是饱经沧桑后的淡泊与无力,读起来令人唏嘘。这部分按人物分节,但仍能看出时间脉络。有的人物多次出场,如赵新那、吴大昌,每次出场的年代都不同,物换星移,世殊时异,人的际遇却不可同日而语。

书的结尾,年近百岁的吴大昌回想冯友兰的话:“人生就是,活着就是活着……”这句话豁达通透,却不免老气,可能让年轻人无所适从。写这本书时作者36岁,青春已近终结,人生却仍有无限可能。既然身在局中,无法参透人生之奥义,那么就需要仰赖一种惯性。这惯性并非不假思索地随波逐流,而是一开始就设定好方向,将身体与精神全部调动起来之后在路上形成的。

作者曾说,人是流动的,人的本质由行动创造而来。所以,面对迷惘,他指向了徒步,这种“方向感明晰、富有节奏的线性前进”,能让我们用惯性,推开胡思乱想与随波逐流,打开孤立隔绝的自我,克服迷惘,化解那些小小的存在主义危机。这实际上也从另一个角度应和了冯友兰的话:“人生问题就是这样子,你就好好过生活,你在生活里头过好生活,就没有问题。”(阿唐)

(责任编辑:陈玲玲)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数”说2023中国旅游

    23-12-20 09:44:37文旅产业,旅游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