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们》是一部轻盈、灵动、浪漫、好看的小说。让我产生了思考且内心时有触动,这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我因作品中人物们为艺术、为爱情、为责任喜怒哀乐而感动,也为“80后”作家冯骥才仍然保持如此强劲的创作力及艺术表现力、拿出一部既好看又耐读的作品而感动。
《艺术家们》描写了艺术家这个特殊群体,通过这些少数人的群体,映照出长达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史。作品既写出了一群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坚守,同时也写出了时间、历史以及活跃其间的文化艺术思潮,是怎样带给艺术家以及他们的艺术创作、艺术观自觉和不自觉、主动和被动的改变。这种改变既有升华、有转型,也有扭曲、有无奈。
《艺术家们》冯骥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说的表现对象是艺术家这一少数人群体,但进入其中,却看到一个丰富复杂的人生世界。我以为,《艺术家们》至少有三大看点值得关注。第一,作品是如何书写艺术家们的艺术行为和艺术观念的。第二,作家在作品当中如何表现历史,以及这些历史是如何介入和改变艺术的。第三,作品成功塑造了艺术家及其相关联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对这部作品的灵动、好看、浪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这些女性的言语行为,与小说要表现的关于艺术的思考、诘问有着或隐或显的关系。
先来看小说对艺术家们的塑造。作品指明了写的是“艺术家们”,是一个复数,重点写了三位艺术家:楚云天、罗潜和洛夫。不过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感觉,其实小说写的是“艺术家”这个身份。写“艺术家们”,其实是在探讨裹挟在历史风云中的艺术家可能的三种人生道路和不同的心路历程。也就是说,楚云天如果是小说主角的话,罗潜和洛夫就是楚云天的另外两个“化身”。小说看似塑造了一个人物,但这个人物又不完全只属于一个人。“这一个”是楚云天,更是“艺术家”,这个“们”既是三位在艺术上志同道合的挚友,又是可能走出完全不同人生道路的“或一个”。作品在复杂中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是楚云天“这一个”的人生经历和艺术观成为作品的主色调、主旋律。
我还冒昧地猜测一下,《艺术家们》带有一定的作家“自叙传”的色彩。这是一部将以下两大元素相结合的小说:虚构的人物和故事,写实的艺术观念表达。楚云天是贯穿式的人物,罗潜、洛夫则是他不这样则那样的幻影。小说把他“变成”三个人物,以延展主题,丰富表现内容。当然,作为三个人物,他们各自都是成立的,因为他们有不同的经历,也有不同的命运。
接着看作品如何表现时代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谁在改变谁,有没有互相改变的时刻,尤其是时代、社会是怎样改变艺术和艺术家们的,都是小说探讨的论题。这种改变,除了体现在大的社会背景变迁外,还体现在个人的世俗生活中,体现于他们在世俗生活面前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后者同样也是改变艺术家艺术态度和艺术行为的致命因素。
楚云天在作品中既是主人公也是重要的叙述视角。罗潜和洛夫两个人的人生经历,他们艺术观的变与不变,大多是借用楚云天这双眼睛去看待和观察的。洛夫有了家庭后,他的生活带给他的诱惑和压力逐日增加,从而放弃了自己秉持的艺术态度,最后走向投河自尽的结局。罗潜一直坚守着艺术纯粹的理念和理想。但是,当楚云天驱车去郊区乡下看望他的时候,发现他过得非常窘迫。罗潜后来也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为此他不得不去开画廊,最终又因失败而“潜”隐于红尘之中。这一切,都是楚云天一直在思考、反思自己的参照。就这样,小说写了“本是同根生”的艺术可能,以及必然要面对的相同问题和不同命运。
小说里的时间跨度很长,接近半个世纪,却不给人板结、生硬的印象。从写作的角度讲,我以为,叙事视角的选择,即楚云天承担了隐性叙述人的角色,是带动全篇灵动起来的因素之一。同时,小说对时代生活的描写显然带有回望式的口吻,令叙述语言也留下一些相应的痕迹。小说交代的时代背景,从艺术的角度讲,“文革”十年是“画任务画”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先锋艺术出现,丰富多样又泥沙俱下;20世纪90年代后,商业大潮的冲击带来艺术格局的变化。从叙事上讲,它们统一都是被回望的“过去时”。作者谈及“文革”十年时,说“那不是一个舒畅的时代”;写改革开放初期时,说“那是一个光鲜的时代”,或“在那个标新立异的时代”;写商品化时代,说“在这样的时代里”等等。用今天说昨天的口吻,既有情感投入又有回望中的反思,带给读者多重意味。
再看几位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小说中的几位女性人物跟艺术家们、跟艺术本身是有关联的,她们不是配角、陪衬,更不是“玩偶”式的角色。两位跟楚云天有情感纠葛的田雨霏、白夜,楚云天的妻子隋意,洛夫和罗潜的妻子,无论笔墨多少,都是小说故事里不可或缺的人物。
楚云天面对女性时,引起的反思少不了艺术,也必然归结为艺术。因为他对女性如对田雨霏,原来的印象和他在多年以后重见时的感觉,不只是对一位女性的认知差异的感慨,更是他对自我的自省。以楚云天为代表的艺术家,特别强调艺术的纯粹,这种纯粹不是虚幻和清高,而是强调艺术必须具有的品质、灵性、激情、美感和思想深度。当楚云天多少年以后再见到田雨霏,发现她变成一个对物质、利益特别在意的女性时,他的感慨里也含着对艺术本身纯粹性的反思。
三位艺术家楚云天、洛夫、罗潜,从一开始的志同道合到最后分道扬镳,隋意及其他几位女性对艺术的认知程度和对待艺术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互为映照、互相印证的关系。几位女性的性格以及变化,同时也是艺术家们的艺术观发生变化的写照。作家是把她们当作艺术家的“艺术模特”来塑造的,这体现出冯骥才在笔法上宝刀不老,分寸拿捏得当,表现力极强的创作实力。
还有必要强调一点,小说写的是艺术家的生活,但通篇也流露出对文学的热爱、尊重,强调文学素养对艺术家的重要性,这让人联想到冯骥才本人的多重身份。这些观念,的确有助于引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文学、艺术、人生、时代的复杂关系。
3月25日,冯开平在金灯寺敲钟。海拔1500多米的太行绝壁之上,山桃花掩映着历经千年风霜的金灯寺。66岁的守寺人冯开平微弯着腰,轻轻擦拭着佛像上的尘埃。
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这是3月22日拍摄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瓦窑村的油菜花田(无人机照片)。
所谓“中转式旅行”,是指通过选择时间、价格合适的中转票,将中转城市作为旅行目的地的旅行方式。因其具备票价更低廉、时间更灵活等优势,备受年轻游客青睐。
2025乙巳蛇年新春,山西博物院推出“寻蛇——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和“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两大贺岁展,带观众欣赏异彩纷呈的“蛇文物”,感受其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冰上“滑”龙舟、在那达慕体验雪地赛马、在查干湖冬捕、在阿勒泰来一场古老的毛皮滑雪比赛……当“冰雪热”遇上“非遗热”,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中轴线”的评价是这样写的:“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那么,怎样理解“中国理想都城”,什么是“秩序的杰作”,北京老城究竟是怎样一座何其壮美的都城呢?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