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体验雕版拓印,亲手制作陶塑作品,把博物馆“文物”带回家……在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的文博文创展区,一经开展就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赏购买、互动体验。
本次文博文创展区以“文物·创意·生活”为主题,34家北京地区博物馆和15家优质文创服务企业携千余件文创亮相,重点展示各博物馆馆藏资源活化利用、文创产品开发的新成果。其中,首都博物馆、北京白塔寺管理处、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8+”名人故居纪念馆联盟等,带来了首博印吧、白塔系列、福寿系列、科举系列等多个文创系列;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北京汽车博物馆等携众多文创新品亮相。缤纷多样的文创产品,诠释着“博物馆文创:让文物活起来”的办展理念。
据悉,展区首次引入北京文博文创抖音本地生活直播仓,中国铁道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等多家文博机构携文创精品做客直播仓。活动以“线上直播+线下惠民购买”等形式,提升大众参与感,搭建北京文博文创线上“会客厅”。
展区还安排了互动体验活动,通过新品发布、科普交流、非遗手工坊等,拉近文创与大众的距离。
丁忧,又称“丁艰”,是中国古代遭父母之丧的通称。最早在周朝就有“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一说,后来又变成“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春秋战国之际,儒家重丧,提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足以当大事”的丧礼思想,由此形成了“丁忧”期间不婚娶、不宴饮、不作乐、不生子、不外游等一系列严格的丧俗行为规范。
最近“显眼包”三个字活跃于各个网络平台上,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者物件爱出风头,非常张扬,又有点丢人现眼。在被网友们广泛使用后,引人注目的“显眼包”可能是褒义,也可能是贬义,需要放到具体的情境下去理解。与此同时,不少网友还将暑期去各个博物馆打卡的有趣文物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并将其命名为“博物馆里的显眼包”,于是网络上关于“显眼包”的热度再次冲上热搜。这也不由得让现代人思考起一个问题:古代的“显眼包”们造作起来,究竟是什么样?
开学了,不少学生家长正在给孩子准备开学装备,入学需要准备什么,对新生而言,书包、笔、笔袋、橡皮、尺子、涂改液等肯定少不了。不论古今,孩子入学都是家里的大事。那么古代的开学装备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道光二十六年(1846),湖南名士周寿昌到广州游历时记下不少新鲜见闻,其中“最奇者”还要数“画小照”: 坐人平台上,东面置一镜,术人自日光中取影。和药少许,涂四周,用镜嵌之,不令泄气。有顷,须眉衣服毕见,神情酷肖,善画者不如。镜不破,影可长留也。取影必辰巳时,必天晴有日。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古往今来,从古罗马到古埃及,从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到北欧海域的维京人,语言、文化、社会形式迥异的各个民族和国家,都一代代流传着属于自己的精奇志异。似乎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对神秘力量和魔法生物的幻想和探索是不分东西南北、无论古今中外都能参与的共同话题。
茶和酒是中国人最常饮用的饮品,纵观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也处处弥漫散发着幽幽酒香与茶香。尤其唐诗和宋词,更是与酒和茶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并由此衍生出博大精深的中国诗词文化。
今日七夕——中国人的情人节。牛郎会织女,送啥礼物表心意是个问题:送红包略俗,送花不实用,有没有既浪漫又贴心的好物件?
眉、眼、口、鼻齐全脸蛋圆圆毛发茂盛表情或喜或悲或怒或哀它们是谁?有什么故事?喜怒哀乐表情各不相同它们是谁?浓眉大眼拥有显眼的三角鼻和苹果肌修剪得极为整齐的“八”字胡子下面嘴巴紧闭再
中国人自古就很重视自己的头发,在古代就流传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的说法,可见古人将头发视为身体的一部分,极其珍视。那么古人没有现代洗发护发美发的条件和技术,是怎样洁净保养头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