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文旅页面 > 正文

新中式旅游出圈,海丝古城国潮风起

本报记者李润钊《工人日报》(2024年07月09日03版)

阅读提示

新中式旅游走红,给海丝古城福建泉州带来了旅游热度。这里的传统文化资源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也成为带动文旅消费的新支点。业内人士指出,要保持长久吸引力,仍需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保护利用。

在古城巷弄,逛奉茶摊听南音曲;穿上古风服装,在海边渔村体验簪花;在牡蛎壳垒成的墙根前拍照……随着新中式风兴起,福建泉州的一个渔村蟳埔村也火了,高峰期这里每天有数万名游客。

“中式风起、古城出圈、文旅焕新,当国潮成为人们的共同审美,古风便成了人们心之所向的胜景。”提到泉州的出圈原因,福建省海峡文旅协会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世遗城市、海丝古城泉州拥有众多非遗瑰宝和历史遗存,精准切合了当下的新中式旅游市场需求。

簪花围带动小渔村旅游热

在泉州市丰泽区蟳埔村的晴天簪花围工作室里,“丰泽区蟳埔女民俗文化推广使者”黄丽泳,一边忙着给游客扎簪花围,一边微笑着讲述自己帮一众明星梳头簪花的经历。

让黄丽泳感到骄傲的是,只有1600多户人家的蟳埔村,目前已经开设了200多家线下簪花店,旅游高峰时这个小渔村涌入了5万多名游客。

簪花围的走红不仅让鲜艳的花朵盛开在游客们的发髻间,也将簪花文化传播到了更多地方。当游客排队走进泉州城市街头的簪花体验馆时,福州三坊七巷、厦门鼓浪屿等福建热门景区附近,头戴簪花、身着新中式服饰的游客也随处可见。

近日,正在福州西禅寺门口红墙前取景拍照的四川游客吕蓝英,便是众多“簪花女”中的一位。她头戴簪花围,身着带有云肩的明制汉服,与周围古朴、静谧的气息完美融合。

吕蓝英告诉记者,在这趟旅行中,她不仅体验了簪花,还购买了蚕丝团扇、漆扇、梨花盘扣等。“穿着融合了传统工艺和现代审美的国潮服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新中式旅游,才称得上是完美的沉浸式体验。”

“簪花的火爆并非偶然,它是‘中式美学’与现代文旅相碰撞的产物。”福建省汉服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泉州汉服天下负责人韩志乾认为,伴随新中式旅游出圈,簪花姑娘们似乎成了新的流量密码,美丽妆造带动的新国潮,正在掀起新的消费热潮。记者在淘宝等电商平台看到,仿泉州簪花围的饰品单店月销可达2000多件。

消费者向体验者和参与者转变

到正音书院,欣赏泉州非遗提线木偶表演的《小沙弥下山》;到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观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遗迹;到开元寺,领略泉州的多元文化和烟火气息……翻开游客卢冠成精心准备的旅行攻略,可以发现,与参观旅游景点为主的行程线路不同,他此行的重点是在宋风古韵浓郁的泉州参与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体验古城非遗。

“我让猴子活起来了!”离开泉州前,卢冠成在泉州古城通政巷4号——由清朝道光年间四川总督苏廷玉故居改造而来的“印记闽南”非遗馆内,体验了一把“驯猴”的快乐。

当晚,他在木偶大师、泉州提线木偶省级传承人林文荣的指导下,借助一个连着35根悬丝的勾排,牵动起一只木偶猴在近百名游客面前跳起了舞。

近来,像卢冠成一样选择亲近历史和人文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曾是当地“冷门旅游目的地”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顺势出圈。2024年“五一”假期展馆接待游客突破4.8万人次,同比增长了314%。

一些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新中式旅游走红,带动了“海丝古城”泉州、“茶乡”武夷山等城市的旅游热度。传统文化资源成为这些城市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也成为带动文旅消费的新支点。

“文旅市场掀起的这股新中式热潮,体现了旅游消费者从欣赏者、观光者向体验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福建省海峡文旅协会有关负责人说,深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旅行方式成了新的旅游形态和消费需求,为旅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需持续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曾几何时,“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是不少游客来泉州旅游的感受。庄府巷民宿“巷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冲着泉州历史文化而来的“新中式游客”来说,曾经摆在他们面前的泉州夜间文旅产品并不多。

为提升游客们的夜间体验,古城民宿经营者们瞄准了泉州丰富的非遗资源。“一家做不起来,就大家合力一起做。”鲤城区古城文旅住宿产业协会会长吴志超谈起2023年古城迎来首波旅游客潮后,协会牵头开展的首场夜间非遗体验专场活动,激动依然。

自此,南音《直入花园》《梅花操》、提线木偶剧《钟馗醉酒》《驯猴》等非遗剧目,成为古街民宿业者们主推的夜间文旅项目,也成了吸引游客留在古城“过夜”的主打产品。

“相较于新中式旅游眼下的爆红,旅游从业者更应着眼于推动其走向长红。”吴志超坦言,“宝藏古城”在追求当前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应忽视旅游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保护利用,才是古城的长久竞争力。

在网红与长红之间,黄丽泳也有着自己的担忧。“簪花围火了,背后是800多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以及村民们的坚守和努力。”黄丽泳说,流量或许终有“退潮”的一天,但新中式旅游背后深藏的文化内涵,只会因传承和坚守日益深厚和闪亮。

(责任编辑:陈玲玲)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近距离感知中国文化的魅力(外国游客感受“中国之美”)

    近距离感知中国文化的魅力(外国游客感受“中国之美”)

    中外游客体验湘西苗族传统服饰。

    2025-04-08 10:07 中国文化 魅力
    越剧《红楼梦2025版》舞台版和电影项目启幕

    越剧《红楼梦2025版》舞台版和电影项目启幕

    3月29日,演员表演越剧《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选段。当晚,缘梦·芳华——越剧《红楼梦2025版》舞台版和电影项目启幕宣推活动在福建芳华越剧院举行。

    2025-04-01 10:50 越剧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守宝人丨云端守寺三十载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守宝人丨云端守寺三十载

    3月25日,冯开平在金灯寺敲钟。海拔1500多米的太行绝壁之上,山桃花掩映着历经千年风霜的金灯寺。66岁的守寺人冯开平微弯着腰,轻轻擦拭着佛像上的尘埃。

    2025-04-01 10:41 守宝人
    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

    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

    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这是3月22日拍摄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瓦窑村的油菜花田(无人机照片)。

    2025-03-31 17:53 油菜花
    中转式旅游:追求“高性价比”与“松弛感”

    中转式旅游:追求“高性价比”与“松弛感”

    所谓“中转式旅行”,是指通过选择时间、价格合适的中转票,将中转城市作为旅行目的地的旅行方式。因其具备票价更低廉、时间更灵活等优势,备受年轻游客青睐。

    2025-02-24 10:19 中转式旅游
    蛇年寻“蛇”—— 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

    蛇年寻“蛇”—— 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

    2025乙巳蛇年新春,山西博物院推出“寻蛇——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和“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两大贺岁展,带观众欣赏异彩纷呈的“蛇文物”,感受其丰厚的文化内涵。

    2025-02-11 09:47 蛇年 博物
    “冰雪热”遇上“非遗热”,真燃!

    “冰雪热”遇上“非遗热”,真燃!

    在冰上“滑”龙舟、在那达慕体验雪地赛马、在查干湖冬捕、在阿勒泰来一场古老的毛皮滑雪比赛……当“冰雪热”遇上“非遗热”,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025-02-07 11:44 非遗 冰雪
    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2025-01-16 09:41 京剧艺术
    理想的都城,秩序的杰作

    理想的都城,秩序的杰作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中轴线”的评价是这样写的:“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那么,怎样理解“中国理想都城”,什么是“秩序的杰作”,北京老城究竟是怎样一座何其壮美的都城呢?

    2025-01-13 10:30 北京中轴线
    光影相伴 共迎新年   2025,电影院见

    光影相伴 共迎新年 2025,电影院见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2025-01-03 09:36 电影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