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加大监管力度,社会力量被认为是保护文物安全的重要屏障。就在记者发稿前一天,国家文物局对外发布了2017年度文物安全督察的相关情况。“我们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全国性的文物安全督察,并对社会公布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和公众对地方政府在文物安全、文物保护方面的履职进行社会监督。”刘玉珠说。
游人爆棚的忧伤和无人问津的“内伤”
每逢暑期,敦煌的工作人员就忧心忡忡——蜂拥至莫高窟的游客涌进狭小洞窟,令这处1650多岁的世界文化遗产疲惫不堪。
爆棚的游人,超标的监测数据,可能会对脆弱的文物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监测中心主任陈港泉说:“这种危害很缓慢,一时很难用肉眼发现,但这是不可逆的,日积月累,影响不断叠加。”
故宫、长城、敦煌……这些高知名度的世界文化遗产,如今面对的挑战之一便是如何处理巨大的游客量带来的种种安全隐患。故宫博物院近年实行每日限流8万人的做法,同时推出各类数字化展览,让游客在手机上即可清晰地欣赏文物之美。
另一类文物的“内伤”,则是人太少。记者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山区调研时发现,一些基层文保单位位于“空心化”的村庄里,不仅没有游客,更乏人维护。夏季的一场大雨,便有可能让其倒塌、损毁。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分析原因时说:“经费不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农村人口流失,一些偏远农村缺乏长期、稳定的基层文物保护力量。”
他建议,一些基层文保单位要探索、开发出能与当地民众生活相结合的功能,从而让民众对文物有认同感,自发地去保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