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作品围绕“讲中国故事”这一主题,充分发挥了连环画在叙事上的优势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摄
从手中“小人书”到“架上连环画”,改变的不仅是形式和概念,更是传统绘画模式如何切入当代审美需求的探索。2日,“讲中国故事——第五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在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校区美术馆开幕,连环画走入美术馆,讲述中国故事。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5日,市民可免费前往参观。
从小人书,到架上绘画
作为连环画的一种,“小人书”曾以其形式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成为数代人的童年文化记忆。然而随着人们阅读习惯、审美需求的变化,自上世纪80年代后“小人书”逐渐式微。数字化多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架上连环画”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提出连环画应该成为既能讲故事,又适合在展厅里展示艺术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即在保留连环画原有的文学性和连续性前提下,在形式上更似架上绘画。2010年,首届架上连环画展举办。
与传统的连环画创作相比,“架上连环画”创作因许多80、90后画家的加入,在表现方式上更为多元,除了传统的手绘、素描等方式外,还运用了油画、版画、水彩、综合材料等方式,更符合现代审美观念。
据了解,本届展览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到作品876组、7008件,最终100组、800件作品获选参展。此次来汉的展览还特别邀请沈尧伊、李晨、董克诚、侯国良、査家伍等中国连环画领域顶尖艺术家的代表之作参展,他们以各自不同的切入点,展现了“架上连环画”独特的美学价值。
有老故事,也有新故事
著名连环画画家、75岁的沈尧伊至今已经5次独自重走长征路,创作了大型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等代表作品,是当代中国连环画史上的经典之作。此次展览中,沈尧伊带来一组“架上连环画”《邮局》,讲述了抗战中贺龙的孩子贺捷生从2岁至10岁的经历。
作为本次画展组织者之一,沈尧伊向长江日报记者介绍,连环画在我国历来具有社会功用性的特征,提倡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结合,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宣传改革开放,再到如今讲中国故事,连环画所呈现的始终是积极向上的风貌。他也鼓励青年艺术家从身边的生活入手,用画笔表现真实的情感与故事。
本次展出的作品中,既有讲述1938年中央大学农学院畜牧场迁徙重庆的《战火下的迁徙》、重现汉朝时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中《凿空之旅——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阐释墨子思想精髓的《墨子》等历史故事,也有不少新故事。陈树中的作品《“棒棒”模特儿李秀华的快乐生活》,讲述了在重庆黄桷坪谋生的李秀华如何在“棒棒”和绘画模特儿两种身份中切换,作品从名字到画面都充满诙谐的气氛;郑开琴创作的《星星的妈妈》也讲了一个身边的故事,这位70后画家用炽热鲜艳的色彩、饱满丰盈的构图、生动有趣的形象,勾画了一位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如何帮助一个自闭症小孩的故事;而李赵名的作品《重庆人那些会说不会写的字》则把重庆方言中那些让外地人一头雾水的字,用画面形象地表现出来,人物造型夸张、幽默诙谐。
连环画,别名“小人书”,等同于“漫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早已是连环画创作、出版、发行的大本营。当时上海街头巷尾遍布着小人书摊,花一分钱就可以看一部你喜欢的“小人书”,这是几代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