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7年的南京,贝拉家院子里的中国难民,称他们的恩人为“活菩萨”。而贝拉可能更喜欢后人给他的另一个称号:中国的辛德勒。
8
毫无疑问,拉贝是伟大的。
但同时,他也是矛盾的。矛盾的根源,在于他的纳粹身份。按照埃尔温·维克特所著的《约翰·拉贝——南京的德国好人》一书中的说法,拉贝在1934年为了在南京给西门子员工的孩子建一所德语学校,为争取经费才加入了德国工人党(即纳粹的前身),但事后的各种信件表明,他对希特勒还是忠心耿耿的——当然,当时德国像拉贝那样被蛊惑的人成千上万。
但同时,他在1937年南京城中的所作所为,却一点都不像我们想象中的纳粹。和拉贝一起在安全区工作的美国医生威尔逊甚至感慨:“因为拉贝,我居然开始对纳粹有点好感了!”
但也正是因为纳粹的身份,拉贝饱受折磨:一方面,他必须忠于自己的党员身份,将对南京大屠杀的愤怒压抑进心底;而另一方面,在战后清算时,他又因为曾经的纳粹身份而受到牵连。
1946年,宋美龄邀请拉贝出席远东军事法庭,以证人的身份为南京大屠杀作证,考虑再三,拉贝还是拒绝了。
那一刻,拉贝应该是痛苦的:自己希望世人得知的丑恶行径终于得到曝光,但因为党员的身份和对所谓“元首”的承诺,他却不能甚至不愿成为证人。
好在,《拉贝日记》还是完好无损地被他保存了下来。经后人公布,那些翔实客观的记录,成为控诉日本人在南京暴行的最有力证据之一。这个关于拉贝的故事,感人却又耐人寻味——原本象征邪恶的纳粹党旗,却一度成了无数中国人的庇护,而拉贝一边行着纳粹礼,喊着“嗨!希特勒”,一边救下一个又一个即将遭受屠杀的中国人。
但事实上,也不用如此纠结。无论拉贝是不是纳粹党,无论他内心是否真的认同纳粹的理念,但在1937年,在南京,在那一个个真实的时刻,拉贝放下的是头衔和身份,遵从的是自己的内心——一个善良人的内心。
在南京那段让人不忍回忆的日子里,拉贝和很多留在南京的外国人士一样,展现的是普通却又伟大的情怀,展现的是人类面对残忍和血腥而被激起的善良和抵抗之心——在拉贝的身后,还有魏特林、辛德贝格、鲍恩典……还有后来悔过的,当时日本第十六师团二十联队上等兵东史郎。这些人用文字、口述、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禽兽军团的那些恶行,铁证如山,不容篡改!
感恩,与身份无关。
铭记,与宽恕无关。
本文选自《历史的温度3》
张玮著
中信出版社出版
11月1日,2018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TGPC)在南京江苏大剧院成功召开。会上,腾讯战略将内容生态业务再次升级,多名高管对腾讯新架构下内容布局进行了解读。
11月1日-3日,2018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南京建邺区江苏大剧院拉开帷幕,而其中的娱乐担当——新文创开放日也在此同步开启,连续两天开放活动,6大影厅同步展映。
2018年8月4日上午10点30分,由独立策展人李雪灵策划,南京二楼南书房承办的“百忧解|PROZAC”艺术展在南京秣陵路21号民国建筑群二楼南书房正式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