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四年,林生斌又火了。
只不过这一次,爆火的情景从「全网心疼」变成了「全网讨伐」。
▲ “杭州保姆纵火案”受害人家属 林生斌
几天前还是深情款款、难忘亡妻与儿女的丈夫,筹建公益基金会,给寺庙捐水井,疫情期间捐口罩……
现如今却成了无情无义、恶待岳父母一家的骗子,独吞赔偿款,拿亡妻之死进行炒作,甚至涉嫌出轨、诈捐……
这一番堪称天上地下的大反转,躲不开一个关键词: 人设 。
▲ 林生斌在接受《局面》采访时的发言
不论在经历丧亲之痛以后,林生斌有没有真的、发自内心地哀痛过,这份哀痛又持续了多久,有一件事是我们有目共睹的,那就是:
林生斌早已有意识地进入了「深情丈夫」这个人物设定,并且尝到了甜头,甚至以此牟利。
▲ 6.30以前林生斌微博的评论区
▲ 林生斌以“潼臻一生”为名开的网店收获了百万粉丝
但“人设”可不只是一个名号,一张标签,既然林生斌当初有胆量扛起它,就要做好被反噬的准备。
而反噬,是总会到来的。
▲ 6.30以后林生斌微博的评论区
从「深情丈夫」到「伪君子」,这是林生斌在一开始为自己埋下的雷。那我们 作为网络空间的观众,能做的是什么呢?
除了继续追问林生斌为何没有遵循承诺成立公益基金会,或是否遵循承诺参与公益捐赠以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在这个“人设”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到底该如何自处?
这个问题很大,也很难,因为世事繁杂,人性更是复杂。但或许,有一幅传世名画,能给这个棘手的问题,提供一个小小的注解,它就是——
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看完这幅画,相信你会对「人设」与「真相」产生你自己的看法。
关于这幅画的背景故事, 是这样的。
韩熙载出身北方望族,后来逃到南唐,受到李煜他爹李璟的器重,当上了名臣。
而后主李煜对这位老臣,感情比较微妙。一方面敬重他的才华,一方面又因为他是北边来的,对他有猜忌。
而韩熙载在南唐安定后,生活越来越放纵奢华,根本不像正常的公务员该有的样子。所以李煜就派了画院的小喽啰顾闳中去暗中观察。
顾闳中虽然地位轻微,但是为君上分忧、为国家解难的抱负可不小。
他心想:韩熙载你这个蛀虫,现在南唐受北宋威胁,你身为一代名臣不为国家排忧解难还自暴自弃,我一定要让陛下驱逐你!
于是热血愤青小顾,就在他奉命记录韩熙载生活的情报图中设了一个局。
我们今天看这幅《韩熙载夜宴图》,会发现这幅长长的连环画一共分五个部分:
聚众听琵琶,聚众看艳舞,聚众唠闲磕,聚众听弦乐,最后是送别。每一部分画面都是靠屏风分割的。
很多对于这幅画的分析,都是把屏风作为一个单纯的画面分割工具。实际上屏风的作用不仅仅止步于此,它其实是一个催眠工具——为的,就是让看画的人认定,韩熙载就是个纵情声色的草包。
我们按照故事节奏重新看下这五部分画面。
第一幕,听琵琶。你可以看到这个时候,众人还都是老老实观赏演奏,男男女女之间还保持在1.2米左右的安全距离,衣衫整齐,动作也都很正式,还有点小拘谨。
第一幕
而到了第二幕,看到没有,安全距离开始突破,人的动作开始有点小放纵,韩熙载撸起袖子,乐伎也开始舞腰扭胯。
第二幕
到了第三幕,安全距离已经完全突破掉,韩熙载本身更是一幅沉溺温柔乡的软骨头样。
第三幕
好,第四幕,看,韩熙载干脆都脱掉了衣服,啥也不管了就是要high。连他请来的宾客也不老实,隔着屏风和小姐姐搭讪。
第四幕
到了第五幕,宾客们恭谨客套的面具全撕掉,直接温香软玉拥入怀中。
第五幕
要知道,古代画卷的观看顺序是从右往左看。观看画的人拉动卷轴,一个时间只能看到画面的一部分。
所以,当一个人拿到画卷的时候,随着屏风的不断分割,他眼前的画面也越来越开放,自然会对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印象越来越深刻。
而且,屏风这个东西,意味其实非常暧昧。
作为家具,它的作用是用来遮掩,本意是拒绝。但是它又不像门,关上就是彻底拒绝。它能被绕过,被推开,实际上包含着一股欲拒还迎的暧昧。
像古代人写些小艳诗的时候就经常用到屏风。
比如写美人沉睡:
“月落星沉,楼上美人春睡。绿云倾,金枕腻,画屏深。”——韦庄《酒泉子》
比如写闺房梳妆:
几见纤纤动处,时闻款款娇声。却出锦屏妆面了,理秦筝。——欧阳炯《春光好》
而你再看画面中间,氛围已经变得放纵享乐处的两道屏风,韩熙载坐榻和旁边的床,都是三道屏风围绕,独留一面空对着观看者,无形中就有了偷窥般的隐秘感,更增加了画面纵情声色的意味。
观看者视线:偷窥的意味
这么一来,等到李煜拿到顾闳中这幅画细细观看的时候,一定是对韩熙载的印象越来越负面,说不定一怒之下把韩熙载逐出朝廷。到时候,小顾为国家铲蛀虫的计划就大功告成了。
但是,就在这幅告密画即将完成的时候,顾闳中描绘享乐场面的笔触却停了下来。
因为在宴会的最后,他看到了这样的韩熙载。
筵席结束,酒饱饭足,人们开始毫无顾忌地展露自己的欲望。
有人手揽美人,将要共度春宵。
有人柔夷紧握,调笑玩闹。
在宾客最衣冠不整放浪形骸的时刻,韩熙载居然没有理所当然地沉迷声色之中。他的眼神清醒而沉重,仔细看,甚至还有些悲凉。
这种悲凉的感慨,看过《红楼梦》的人一定不陌生。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里,贾府设灯谜会,看似是灯谜,实际上是大厦将倾之前的预示。贾政猜到元春灯谜的谜底是爆竹,想起“此乃一响而散之物”,内心不禁涌起无尽的愁闷悲凉。
韩熙载身为南唐重臣,历经李昪、李璟、李煜三代帝王,他如何不知道偏居一隅,只顾纸醉金迷的南唐也必将像爆竹一样绚烂过后,一响而散。
但是洞察到真相的他,偏偏又身处权力倾轧的中心,再多的洞察,也只能化作掩饰无奈的声色享乐。
但暗中窥探的顾闳中,却以艺术家的敏锐直觉,察觉到了韩熙载放浪形骸背后所有的清醒和悲凉。所以他在本应为一场特务观察的画卷最后,特意将“清醒而悲凉”的韩熙载置于画面正中。
他以这样的方式将所洞察到的真相上达天听,告诉高高在上的帝王,摇摇欲坠的大厦之中,还有这么一位为国家命运而清醒、而担忧的人。
可惜的是,沉浸在觥筹交错、酥手红颜里的李煜,只看到了自己想要看到的。
他通过这幅画卷认定了韩熙载的放纵。抛下了对旧臣的猜忌,当然,也失去了那些曾真切在意过国之命运的人心。
1000多年过去了,当时的顾闳中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就不会看见忠臣韩熙载掩藏在声色歌舞之下的忧国忧民心;
而现在的我们,之所以也能够看清,更是因为全面的历史资料,给我们提供了像上帝一样全知的视角。
但千百年前的李煜呢,他纵然是拿到了整幅画,掌握了事情的全貌,却也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那一面。
再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在这个“人设”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到底该如何自处?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清楚,“人设”是一个反人性的概念。
因为在现实生活里,人性永远复杂,一个普通人很难达到完全的「善」或者完全的「恶」。
但是由于大脑的惰性,我们普遍青睐于那些非黑即白的故事。
好人的阵营,坏人的阵营,最好泾渭分明,清清楚楚。因为这样简单,这样好理解。
“人设”就是凭借着这一点,才变得越来越吃香。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网络空间里造神与毁神的狂欢才会一次又一次地上演 (甚至像林生斌这样自己造自己的神) 。
想要不被操纵,不受欺骗,唯有保持警惕。
警惕造神的现象,
警惕完全「善」或完全「恶」的局面,
警惕立场大于事实的决断,
警惕情绪大于逻辑的发言。
警惕之余,承认我们作为人,总有认知的局限。
但愿我们都不会成为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