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策划·笃行向未来
以古鉴今以史育人看总书记的“人文之约”
任一林
巍巍华夏,千载文明源远流长。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源头活水”滋养着华夏大地,指引我们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所思所行。登古城、寻文脉、看非遗……2022年以来,他频频深入地方考察调研,对于守护中华文化,他始终饱含深情、念念不忘。
登古城
活化保护再现烟火人间
一座古城,连接古今。
走进平遥古城,如同徜徉于大型的历史博物馆,新与旧交融于此。
平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在这里,保护区、景区、社区“三区合一”,文物、文化、文旅深度融合。
今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遥古城,自迎薰门步行入城,登上城墙俯瞰全貌,随后乘车来到平遥县署,听取古城历史沿革、建筑布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汇报。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习近平用三个“敬畏”指出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保护这座“活着的古城”,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立法为先——《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1998年出台,2018年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从规划与保护、传承与利用、监督与管理等方面对古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指引。
科技为翼——滑落、裂缝、坍塌、风化……历经2800余年岁月风霜,古城保护面临着一道道难题。2022年1月,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初步搭建,通过系统分析、传输、响应,重点监测裂缝和倾斜状况,科技“护航”文物保护与管理。
人文为本——在保留平遥古城完整性的同时改善民居功能、发展文旅产业是“活态保护”的难点所在。注重“古今兼顾”、分级分层保护,今日之平遥,既留存了千年古韵,又带着浓浓的烟火气,再现昔日商贾繁华的市井气息。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完善制度体系,根据遗产项目属性、特点及存续情况划分名录、分类保护,并对特色鲜明、保存完整的遗产进行专项支持以提高传承水平;要强化宣传力度,扩大文化遗产社会影响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扩大传承人群、扶持产业发展;要推动创新应用,加快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洪向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5月19日,2022年“中国旅游日”主会场设在平遥古城,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服务和推介展示活动进一步提振行业发展信心,增强旅游市场活力。
面向“十四五”,打造非遗文化展览馆、推动推光漆器产业创新发展、开展古城研学旅游、建立文创产业创新基地……一项项举措逐步在文物、历史与人文之间架起多元的沟通桥梁。
千年古城,未来可期。
寻文脉
故里寻踪阐发古今文化之思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三苏祠,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坐落于此。
故里寻踪,三分水、二分竹,红墙碧水、古木参天,处处体现着历史的厚重感。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
回望千年,苏轼笃行“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理念,为百姓友、为疾苦书。
以史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各个场合引用苏轼名句,对党员干部提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的要求。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深有感触。
“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近年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等文件相继印发,为做好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立柱架梁。
洪向华表示,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良好家风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如何涵养良好家风,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是每名党员干部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
五千年上下求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推动文化发展延伸根脉、拔节生长,沉淀文化自信的力量。
千年文脉,照亮未来。
看非遗
薪火相传织就锦绣未来
纺布、染色、编织、绣花,彩色的纱线层层穿梭,综杆提花、断纬织彩,经过多道繁复的工序,一寸寸织就密实的布匹、织出非遗传承的“春天”。
黎锦,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可追溯至3000年前,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很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手艺活,既传统又时尚。”
4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岛中南部的五指山市考察调研,在水满乡毛纳村,沿长廊察看黎族特色农产品和黎锦、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点赞苗绣传承人、考察藏毯生产车间、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传统文化遗产保护。
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对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一时代命题,一代代传承人弦歌不辍、探索创新,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传承,让非遗“活”起来——
成立织锦公司、开办培训班、开设实践课……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40多年来专注于黎锦技艺的传承和推广。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完善代表性项目制度、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为文化的承继提供了有效路径。
融合,让文化“火”起来——
提包、衬衫、领带、靠垫……刘香兰还将传统黎锦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开发文创产品,在不断探索中,转型日臻成熟、产业链不断拓展。
通过建立黎锦技艺传承村、传承馆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以及推进黎锦技艺进校园等,越来越多的人接过时代的接力棒、书写薪火相传的故事新篇。
如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成为通过保护、传承而改变自身濒危状况最为显著的项目之一。“脱危”的黎锦如同中国非遗保护实践的缩影,无声细述中华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过去与未来。
千年黎锦,指尖传承。
你是否曾回忆起自己的学车经历,是否还记得那份“艰辛”。不过,别忙着感叹,或许古人在学车时也与我们有同样的心情。在“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古代,古人同样需要学习驾车技术。那么,古人学车也需要去驾校吗?他们都需要学习哪些驾驶技术呢?
随着新春档电影《满江红》的热映,“秦桧”“岳飞”“宋金战争”等词条接连登上热搜。在电影《满江红》中,沈腾所饰演的张大与易烊千玺所饰演的孙均一行,通过周密的设置,成功挟持秦桧,逼使秦桧在全军阵前诵读岳飞之词《满江红》,并命全军复诵。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战绩辉煌,特别是唐装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今天,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抖搂出文物尘封的美丽时,依然能感受到充满活力的盛唐精神。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月令》中说:“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这也意味着立春这一天,万物复苏,开始新一年的四季轮回。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特别注重娱乐性,所以戏曲中总会有一个丑角专门逗乐,小说也多继承了这一特点,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金瓶梅》中的应伯爵就比较典型;有时也会稍加变形,虽非丑角,但总会带来笑料,《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便是一例。
“嫦娥奔月”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提到月宫,就不能不想到玉兔,它同嫦娥一起,构成了中国月亮神话的核心元素。令古人神往的“天上仙境”里,仙女嫦娥总是与兔子相伴。这不禁令人疑惑:从何时起,兔子成了嫦娥定居月亮时的“专属宠物”?
俗话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虽说现在已步入了“五九”,但秋裤仍不能随随便便离身,大家还是需要这一保暖御寒“法宝”。秋裤是怎么来的?古人也穿秋裤吗?让专家带着你一起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秋裤演变史”。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伴随着耳熟能详的童谣,我们来到了农历癸卯兔年。相信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小兔子都是软萌可爱的形象——雪白的绒毛、胖乎乎的身躯,任谁见了都忍不住想摸一下。
我们人生中第一个有记忆的本命年,大抵是在十二岁,可能会第一次听到家里的长辈提醒我们:“今年可是你的本命年。”接着会备上红秋衣、红裤头、红袜子、红腰带、红手链等等,仿佛将要迎接一场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仪式。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认知中,具有祥瑞之意的“兔”可分为凡间之兔与神仙之兔,通常以毛发颜色来进行区分。常见的野生兔子多为黄灰色或褐色,有着纯白色毛发的兔子在古代十分罕见,所以常作为神话中的祥瑞之兔,出现在历代与兔有关的神话传说与艺术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