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思想 > 正文

戏剧的独特魅力无法被AI取代

【舞台艺术众家议】

作者:冯远征(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人工智能(AI)横空出世,让戏剧演出中的角色可以完全由AI虚拟而成、立于舞台之上,AI甚至可以独立完成剧本写作。然而,在探讨AI技术发展对戏剧领域的影响时,我愈发觉得,AI带给戏剧的是新的创意,但它无法取代戏剧演员,舞台剧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是永恒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也以各种形式影响着戏剧舞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72周年院庆之时推出了话剧《张居正》,在这部剧当中,我们运用了投影、动画、虚拟现实影像等科技手段,使得该剧与时代审美结合,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表演形式都得到了丰富,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张居正》也因此成为我们在历史剧探索上的一次新突破。这让我们看到,科技使戏剧人在创作上有了更多源泉,更强大的物质支持。

其实,科技进步给戏剧带来的影响还不止这些。人工智能(AI)横空出世,让戏剧演出中的角色可以完全由AI虚拟而成、立于舞台之上,AI甚至可以独立完成剧本写作。

然而,在探讨AI技术发展对戏剧领域的影响时,我愈发觉得,AI带给戏剧的是新的创意,但它无法取代戏剧演员,舞台剧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是永恒的。

首先,戏剧作为流动变化的艺术形式,其核心在于情感的即时交流与互动。戏剧具有现场性、即兴性和现实感,这些都是AI技术难以模拟的。如果现在去看1984年我出演的第一部电影《青春祭》,依然可以看到二十二岁的我,哪怕看一百遍,我的表演都是一样的。但如果看一百遍话剧《茶馆》,同样的剧情、演员、台词,每一场却都呈现得不一样。这与演员每天的身体状态和心情、演员之间的交流、演员和观众的互动等都有关联。

在戏剧中,演员与观众共享剧场这个空间,通过眼神、肢体语言乃至每一次呼吸,传递着细腻的情感波动,构建起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刻联系。当我演到有意思的情节,观众开怀大笑;当我演到悲情处,观众会哭。这种情感的即时反馈与碰撞,是人类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也是舞台剧所独有的,AI与任何艺术形式都代替不了。

其次,戏剧是演员个性与创造性的展现舞台。每位演员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他们通过声音、形体的精准塑造,使角色鲜活生动。从我自己演过的角色中看,虽然顾贞观、司马迁、杜甫、张居正都是文人的形象,但不能对他们做出同样的处理,必须演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另外,现实生活中的人本来就是高矮胖瘦都有,戏剧中无论是声音还是形体的塑造都要与人物贴近,因此演员的选择也需要各色人等。例如《茶馆》中的黄胖子就需要长得胖的演员来扮演。只有从各个方面还原剧中的细节,才能呈现出一场身临其境的好演出。演员个性化的演绎与对剧中人物全方位的还原,是AI算法难以企及的。

再者,戏剧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创作者的辛勤耕耘与不懈努力。北京人艺的每一代戏剧演员都要苦练基本功,为的就是踏踏实实演好每个角色。比如演员台词必须清楚,北京人艺一直坚持演员不戴麦克风演出,人艺的考生必须具备不戴麦克风将声音清晰传到最后一排的能力,让观众知道演员是需要功夫的,而不是只靠脸蛋。这是对演员基本功的极致考验,也是对舞台艺术的尊重与传承。

艺术创作没有定式。准备一个剧目也许可以用AI即刻生成,但也可能需要创作者花费很长的时间,比如《张居正》花了四五年时间,《司马迁》和现代戏《玩家》则花了十年。现今,AI兴起、短视频盛行,人们可以迅速浏览海量的作品,花五年甚至十年打磨一部作品,从短期的商业角度而言一定是不划算的。但对于戏剧艺术来说,成为佳作乃至流传千古的经典,一定是需要经历长时间不厌其烦的磨合的。

近些年来我们不断强调工匠精神,正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需要大家慢下来制作或品味的事物。曹禺先生的《雷雨》、老舍先生的《茶馆》,每年上演时,依然有很多观众观看,而且每次都能从中获得新鲜感。当作品拥有了观众的持久性喜爱,能够不断演出,不断让观众买票观看,这就是长期效益。只有这种打磨过的经典才能够流传数十年,值得人们反复细细品味,展现其无限的价值,才能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戏剧创作者通过日复一日的排练与演出,不断磨砺演技,提升自我,将经典剧目代代相传,这种工匠精神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是AI无法替代的。

此外,戏剧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社会价值。经典剧目如《雷雨》《茶馆》等,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仅因为其精湛的艺术表现,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广泛的社会共鸣。这些作品通过演员们的精彩演绎,不断触动观众的心灵,引发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这种文化价值与社会责任,是AI技术难以承载的。

最后,演员们不断挑战自我、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也是戏剧艺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他们敢于尝试新角色、新剧目,不断突破自我限制,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这种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是AI无法理解与模仿的。

就我自身来讲,当我演绎的一个角色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同类角色如果不能在艺术价值上超过它,我便不会再接。演员应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不能为了多挣些钱而重复创作,这有损于演员的艺术生命。要知道,对于一个合格的演员来说,好角色的标准不是靠钱和市场来衡量,而是在于艺术在心目中所占的分量,好的角色对演员来讲是无价的。想成为好的演员就要不断挑战自己,即使有些戏的市场价值低,但我觉得有艺术价值,我就会去演。

当你不断地去塑造新人物的时候,你是在体验不同的人生。你演过多少角色就能体验多少人的人生,反过来他们对你的人生也会有激励和补充。当你接到新角色,进入另外一种人生的时候,感受是新鲜的,而戏剧这个行业永远可以让你尝鲜,处于创作的兴奋状态。这种创作者与艺术之间的互动之精彩也不是AI所能描摹的。

AI技术虽然为戏剧领域带来了诸多变革,但无法取代戏剧演员的地位与作用。戏剧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将永远依托于演员们的精湛演技与戏剧创作者的不懈追求。

(光明日报记者李晋荣、光明日报通讯员李方漪整理)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07日16版)

(责任编辑:陈玲玲)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2024-09-10 10:14 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2024-09-03 09:53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皆是人间好时节 ——感受二十四节气图画之美

    皆是人间好时节 ——感受二十四节气图画之美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2024-08-29 09:48 二十四节气 夏至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表示动物部首的有65个,这65个部首都是参与造字的智慧祖先根据动物身上的某种特性归纳出来的。具体归纳的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2024-08-27 09:32 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从各式各样的吉他主题活动,到推动吉他走进居民生活,再到吉他年产量占全球吉他总产量的1/7,正安县十余年来大力发展吉他文化,不断擦亮吉他名片,以吉他赋能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

    2024-08-19 10:29 吉他文化 文旅
    不负青春不负国 点赞巴黎奥运会“00”后中国小将

    不负青春不负国 点赞巴黎奥运会“00”后中国小将

    在本届奥运会上,不少“00”后中国运动员让我们印象深刻。新时代的他们敢拼、自信,调皮可爱,也勇于担当。他们,正在接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接力棒。

    2024-08-12 10:26 巴黎奥运会赛场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8月6日,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新闻发布会在乌镇举办。据悉,本届戏剧节将于10月17日至27日在乌镇举行,主题为“如磐”,取“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之意。

    2024-08-08 11:12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时光在中轴线上再添新标高——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2024-08-05 09:38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短片从中国文化艺术中汲取许多灵感。比如篮球篇中出现了戏曲元素,曲棍球篇借鉴了诗词、水墨画等,乒乓球篇里有打球大爷的球拍变成金箍棒、棋谱等细节。

    2024-08-02 09:25 奥运会 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一线中轴承古通今  一城古韵活态传承

    一线中轴承古通今 一城古韵活态传承

    北京中轴线纵贯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2000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7月27日,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4-07-30 10:58 北京中轴线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