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疑|历经七百多年,永乐宫壁画为何依然鲜艳夺目?
▲永乐宫壁画局部
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总体上是基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观念,因此有青、黄、赤、白、黑、五色之说,《周礼· 考工记》曰:“画绩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黑色在古代中国为众色之主,黄色是中国人的肤色,古人在五行中,把黄色定为中心正色,象征大地的颜色,称为“中和” 之色。通过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观中,画中颜色的使用并非是参照客观事物的颜色去模仿,而是先将要刻画的对象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再按照类别去规划颜色。
中国传统壁画在用色上完全按照这种分类附色的绘画方式。用色上不拘泥于自然对象,完全采用主观色,画面色彩实际上就是画家心理审美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象征性的色彩。这种色彩的表现方式解放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使中国画的色彩表现脱离了物象的束缚。如果我们将由光学派生出的西方色彩科学称之为科学色彩学,那么我们传统的中国色彩理论则可以称之为哲学的色彩学。
《永乐宫壁画》就是这种哲学色彩学的代表作品。
永乐宫壁画的用色特点
▲西壁《朝元图》 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西王母)
永乐宫壁画中的精华为《朝元图》图,描绘的是群仙朝竭元始天尊的情景,总共绘制了286个人物形象。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按文武官职的区别,采用不同的服饰;按地位的高低,采用不同的姿态;按性格的差异,采用不同的面部表情。画家利用这三方面的区别把帝王的崇圣之表,玉女的端严之态,神鬼的威慑之状表现的淋漓精致。
永乐宫壁画采用了传统的重彩勾填法,以石青、石绿为画面主体颜色统领全画,加入棕褐、赫石、朱砂等单纯的色调进行点缀,整个画面显得稳重浑厚而又富于装饰性美感。在人物冠冕饰物的用色方面,画家使用了“堆金沥粉”的方法,使花纹突出画面,增强了壁画立体效果。
永乐宫壁画的色彩安排有很强的秩序性,讲究色彩分布的均衡,韵律,节奏关系,画家随着形体的变化平涂色彩,让颜色依附于线条,又在线条的衬托下显得井然有序。永乐宫壁画依靠白色来调节画面的明度对比,壁画描绘在三壁封闭的室内环境,光线比正常自然光下的室内光线低弱了许多,因此画面需要更多的白色增加画面的跳跃感,使观看壁画的人不会觉得画面沉闷、呆板。
白色的另一个做用是改变其他颜色的对比关系,画中人物的领口、袖口、飘带、头饰,大多都采用白色来描绘,其他颜色在白色的衬托下更加的鲜艳生动,很多相邻的对比色、互补色也因为白色的间隔而变的和谐起来,统一在画面的整体色调之中。
▲西壁《朝元图》 东华上相木公青童道君(东王公)
色彩本身并没有情感,但我们的情感却总是充满了色彩,艺术家常赋予不同的色彩以特定的思想、情感内涵。对某种色彩的偏爱,往往反映了不同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状态。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日前公布2019年山西重要考古发现,其中考古工作者在吕梁地区首次考古发现北宋“柿色彩”瓷器,填补了吕梁陶瓷考古的空白,为这类极具山西地方特色的瓷器产品证实了又一个产地。
以《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和《爱玛》这“三驾马车”闻名于世的简·奥斯汀,其作品早已通过了时间的检验。然而,最近一版由奥特姆·代·怀尔德指导的《爱玛》,则是一部渗透着迷人现代精神的年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