椘·芒种 吕静
纹样生动流畅、洒脱舒展又浪漫神秘的楚漆器,与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二十四节气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90后湖南妹子吕静的创意让人惊艳。她参考楚人的世界观、时间观和楚漆器图案的线条、造型风格,设计了二十四节气插画《椘》,获得了中国农业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局主办的二十四节气文化设计大赛一等奖。“‘椘’是‘楚’的另外一种写法,原定这套插画叫《楚之》,意思是万物都可‘楚’化,而后发现有一个结合了‘楚’和‘之’的‘椘’字,于是最终命名为《椘》。”吕静说。这种结合一如插画本身,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楚漆器纹饰源自对商周铜器上的夔龙纹、凤鸟纹、云雷纹的模仿,后经夸张变形、分解、抽象之后重新组合,线条轻盈、婉转,画面富有节奏与韵律感。如何消化这些线条,与二十四节气相融合,吕静的设计出人意料。她通过对楚漆器纹饰的考察和挖掘,界定了楚漆器曲线的概念,分析了楚漆器曲线的特征、审美及文化内涵,消化了楚漆器曲线,并将楚漆器曲线归纳成“上升”“延展”“回旋”“萦绕” 4种主要动势运用到插画中。在分为春、夏、秋、冬4组24张的插画《椘》中,春天呈螺旋上升状,夏天是从“米”字中心向外弯曲延展的,秋天是如扇叶一般顺时针回旋,冬天则是上下对称的卷云纹萦绕。这种动势客观上符合四季万物发展的特征,主观上也契合人们的心理感受,让人觉得是在情理之中,但设计之初,吕静“抓破脑袋,什么东西都画不出来”。
《椘》是吕静读研究生时的毕业设计。“我本科是湖南师大装潢设计专业,后来这个专业改成了艺术设计,我从研一开始做毕业设计。 ”吕静说。促使她做这套设计的不是她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也不是专业需要,而是她对插画特别感兴趣:“我本科毕设也是做的关于插画的东西,但不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当时流行插画很多、很杂,插画的门槛也很低,我想画好看又有意义的东西,所以才会把目光锁定在二十四节气上。”
“刚锁定的时候确实没有翻到什么好的二十四节气作品,不管是时尚类插画,还是传统类插画,但在读研究生一年以后发现好作品越来越多了”,这让吕静有一种压力。但在她看来,这些作品只是表面融入了一点传统的图案,她想要“惊艳大家的感觉”。
闲暇时,吕静喜欢逛博物馆。“在博物馆会看到漆器,觉得它的花纹很有意思,但是看的时候很难分辨它是什么类型的漆器,楚漆器是从导师收藏的书籍中了解到的”。吕静说的书是王祖龙著《楚艺术图式与精神》《楚美术观念与形态》《楚书法史》等系列书籍,“王祖龙老师对楚漆器背后的故事和纹样都讲得很详细”。
椘·处暑 吕静
“一开始我天天抓着书不放,不敢动手去画,因为觉得楚漆器本身就很好看。后来我导师就逼我,‘你不要再抓着书看了,你一直看书有什么用’。”那时候画出来的稿子吕静现在还保留着——“很抽象、很几何,根本看不懂是什么,就想着把二十四节气中的七十二物候这些东西像楚漆器上面的图案一样,经过抽象、变形表现出来。当时对漆器纹样、线条的消化其实并不好,就是一种很生硬的转化,三角形、圆形这类图案会用得很多。”
“处暑三候:初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在作品《椘·处暑》的画面中心,一只鸟与老鹰呈相对状,仿佛老鹰把捕到的猎物刚刚放置在地上,卷云状的植物线条和大雁图腾呈顺时针回旋状分布四周,画面充斥着神秘感。吕静介绍,楚漆器的纹样内容有神话也有现实生活的描述,但是主要还是围绕着一个神话思想,“所以在创作《椘》的每一张画时,我会想象自己画的是一个神话故事,让大家看的时候除了觉得好看还会觉得它有神秘感。但我不会把这个故事讲得很实在,如果讲得清清楚楚很透彻的话,反倒没有了想象空间”。
在创作《椘》的最初,吕静也没有想到要归纳运势图,是导师在看过她的几幅作品后,提出了这种感受。“我可能春天画一张、秋天画一张,然后突然冬天画一张,但老师的感觉很敏锐,把我往这个方向去引导,注意到这个细节,我就开始努力往这个方向画”,她笑着说:“可能这也说明我是一个很没有规划的人吧。”
吕静身上也体现着年轻设计师对文创设计的不同看法。她认为,目前文创设计产品想要取代生活中的实用品还比较困难,因为文创要考虑的东西更多,“消费文创品的人感觉还是年轻人多一些,现在的年轻人都比较喜欢有意思的东西,至少我身边的人是这样的,大家都很喜欢自嘲、自黑。比如微信里的捂脸表情图案,最初就是针对年轻人开发的,针对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自嘲、自黑的特点,这个表情应该是年轻人使用得最多的一个微信表情了”。
大受追捧的河南博物院“盲盒”,吕静也很喜欢。她认为文创设计之所以越来越好玩,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受众是年轻人,“实用性强的东西,趣味性可能会降低一些,当然不排除有那些有趣又实用的东西,但是它目前可能还没有比较亲民的价格,这大大降低了大家的购买欲,所以好玩是能最快锁定大家兴趣的点,消费者也比较愿意为这些有意思的东西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