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艺术博物院首次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合作主办展览,在展览内容中也不乏跨界合作的例证。中国植物学界的代表人物“北胡南陈”都出现在展览中,容庚曾收藏居巢居廉等人的画作,并委托族叔容祖椿绘制《百花图册》,容庚在《颂斋书画小记》中写道有的画作是“胡先骕为定名”;华南植物园的植物科学画成就跟陈焕镛院士和陈封怀所长的重视分不开,张瑞麟正是陈焕镛的绘图师,而陈封怀是清末著名画家陈师曾之子,陈师曾在日本学过博物学。外销博物画作为视觉知识材料,是西方博物学家了解和鉴定命名中国物种的重要依据,很多中国植物远渡重洋后对世界园林艺术影响巨大,中国被称作“世界园林之母”,但是物种的发现命名权却掌握在西方人手中。到了20世纪,以陈焕镛为代表的科学家努力工作争夺植物学界话语权,筚路蓝缕,开创发展中国植物学。
此次展览也希望体现在地化,与生活互动。广州是“花城”,居民对花卉的喜爱千百年来一如既往,花地直到今天都是重要的花卉市场,2023年新年花市重启,展览应时应景。观众可以在展览中看到大量岭南花卉,黄士陵的《粤中花木册》涉及广府素馨花传说,外销画《荷苞花》能让观众意识到植物命名的变化,还有外来物种的传入等。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与展馆也相得益彰。广州艺术博物院在白云山脚、麓湖之畔,艺术与自然相融共生,很多画作中的动植物都能在周围自然环境中找到。这20多年来,看展览和逛麓湖是很多观众共同的美好回忆,在即将搬馆的时间节点,这个展览再次呼应并加强和周围环境、和观众的连结。有些观众看完展回家后还会找寻与展品相对应的植物,这也是一种有意思的互动。
一个展览的生成是学术研究落地的成果,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从问题出发,层层挖掘梳理,到视觉化呈现与观众见面,观众的观看、体验、思考、反馈与互动也在延伸并丰富着展览的意义。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从各式各样的吉他主题活动,到推动吉他走进居民生活,再到吉他年产量占全球吉他总产量的1/7,正安县十余年来大力发展吉他文化,不断擦亮吉他名片,以吉他赋能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