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专题 > 专题资讯 > 正文

邵光亭: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

2018-04-09 17:34:01  东北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随着“国学热”再度兴起,“读经”问题再次引发学界广泛的讨论。虽然各方都只是基于自己坚持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立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一时之间似乎也难有共识。但这恰恰体现了我国社会的开放与包容不断提升,学术研究与舆论环境越来越宽松。不同层面的讨论有助于我们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有利于中国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传统文化受到全社会极大的关注与兴趣,但是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它有着什么样的内涵与外延?普通群众一说到传统文化,第一印象往往就是以“四书五经”为主要代表的文化形态。这种认识,是否符合传统文化的本义,“五经”、“六经”抑或“十三经”能不能代表全部的传统文化?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关于什么是“经”?经学历史上的“经”主要是指儒家经典,并且是经过帝国政府官定或者经它认可的特定几部儒家著作。儒家经典当然不能代表全部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中对经的释义为“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提出中国古代的“经典”都是“经”,不仅指儒家的经典,还包括墨、道、法、兵、释等各家流传下来的经典。甚至有人提出“经”的范围还应包括现当代经典名著。虽然人们对待“经”的态度越来越开放,究其实质,这种认识不仅浅薄,也不符合历史的基本事实。

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有学者总结是以仁为核、以和为贵;内尽心性、外穷天道。探讨传统文化的价值,需要透过概念的梳理和诠释,揭示其基本意涵。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和群体人格。关于传统的价值,需要进行现代诠释。除了它的历史价值、知识价值以外,尤其需要在哲学价值方面,思考如何作出科学分析和合理选择。儒家文化不能代替传统文化,早期的儒家文化渊源于殷周礼乐文化的传统,适应的是邦国封建制度。在漫长的中世纪,社会形态与国家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由分封制走向郡县制,由邦国政治走向帝国政治。为了迎合时代需求,各种学说只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别立己说”,才有后来的权威化、经典化地位。

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社会“背道无序”的局面不断加剧。出于对时局的忧虑,各派学说纷纷涌现,提出各自的“救世”主张。“百家争鸣”的出现,就证明传统的礼乐时代的逐步瓦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乱局的产生是出于人们思想的混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价值增多导致人们对物质的欲望不断膨胀,以致人心乖离。所以提出“仁”的学说,希望通过提倡“为仁”、“敬德”、“诚信”、“忠恕”、“孝悌”、等一系列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协调人际和社会的关系,重新恢复秩序。道家也承认社会混乱是因为人心不古,私欲增长,因此要让社会和谐,必须复归人心淳朴的原初状态。后来的法家,则希望通过“严刑峻法”以重建秩序。可见当时诸子学说主要都是为政治服务,是政治学说。古代政治主要是人治,所以解决政治的问题,则不能回避人的问题。《大学》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和、正心诚意、修身、齐、治国、平天下”,所谓三纲八目,就构建了一个由个体到群体再到社会国家的秩序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时期,应该首推诸子百家学说争鸣的战果时期,从它的内涵来看,包含精神、制度、器物等诸多层面。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笼统而抽象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对其进行分析与解释,既不能以断章取义与望文生义的心得代替其训诂学含义,也不能陷入“盲人摸象”式的以局部代替整体的理解路径。虽然传统文化总是以不同的面目呈现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之中,但是我们在继承这一宝贵历史遗产的时候,还是要从传统典籍的文本阅读入手,对原典所蕴含的现实意义进行梳理。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传统文化具有不同的展示方式与表现形态。有学者把它的表现归纳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知识型、价值型、制度型、风俗型。四种类型以各自的方式涵养着时代精神及社会核心价值观。在一个没有信仰的传统社会,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传承几千年,并且,中国的历史的主流,也表现出大一统的趋势,保持长久的社会稳定,就是因为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从未缺位。因此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并不存在信仰危机,关键在于能否重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知识型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是有关国家、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知识与信息体系。具体又包含很多方面,包括名物、训诂、典章、文物、文艺、科技、历史等。以今天的学科分类并不能涵盖其全部的内容,它是古代社会生活的各类经验性知识,是古人认识社会与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和各种实践总结。

除知识类型的传统文化外,价值型、制度型、风俗型传统文化,也是古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与解释以及对生活理想的憧憬与想象。它是传统社会的产物,它所展示经典的内容必须在历史中去评价其地位。当代人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活动,并不是要回到旧有的生活形态与秩序,而是从历史到现实的转变过程中,汲取经验与教训。

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其具体形态虽因时而变,但从未被割裂。从邦国政治到帝国政治,从贵族政治到士族政治再到共和政治,其发展轨迹表现出一贯的传承性。就现实来说,其对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影响是全方位的,传统对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依然发挥作用。人类历史发展中,守成与创新似乎是永恒的话题,表面看来二者有一种割裂不断的依赖关系,实际上守成的作用大于创新。雅斯贝尔斯对“轴心时代”理论的表述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想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守成不是保守,而是对传统的知识与信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积累。没有继承的所谓创新,往往是功利主义的敲门砖。

传统文化的价值是适应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建构起来的,偏向于精神、心灵、道德等内在的部分。这是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实质与核心。它是中国中世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伦理体系。比如以“释奠礼”为标志的传统文化形态,在先秦汉魏古礼之中已有显现,到唐代最终定型,成为中国古代学礼制度的核心内容,影响及于东亚诸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混乱与动荡,到隋唐时中国复归一统,此后虽有两宋的风云际会,但从总的历史发展大势看,帝国政治已趋于成熟稳定。追封先圣、推行孔庙的天下通祠、普及释奠、完善仪轨等等,不仅仅是文化建设,也是构建中世纪王朝威权系统重要内容。

汉唐以来,政治与文化,成为帝国统治互为表里的两大支柱。的有机构成对待。国家建设需要构建政治权威、军事权威、经济权威,也需要文化权威。尤其是中国社会进入帝国统治以后,专制集权的加强即主要以礼制变迁为主要手段。西汉王吉曾说:“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非空言也。”汉代以后,儒家学说之所以渐被推崇,除了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以外,更重要的是其倡导的文化礼仪制度建设,成为士大夫乃至整个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周礼》曰:“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郑《注》曰:“道,多才艺者;德,能躬行者。”《明堂位》曰:瞽宗,殷学也。泮宫,周学也。以此观之,祭于学宫中。”文治教化”究其实质,不过是王朝统治者为自身及其政权合理性的论证,以维护统治的稳固。

唐太宗贞观初年,诏令中书令房玄龄、秘书监魏征等礼官学士,修改旧礼,其颁行的《颁示礼乐诏》曰:“乐由内作,礼自外成。可以安上治民,可以移风易俗,揖让而天下治者,其惟礼乐乎?”其崇尚儒宗,归根到底不过是为“揖让而天下治”,这一执政思想和行政目标自然十分明确。

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没有真正的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有的只是政治理想主义。虽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也包含丰富的辩证思维,但并没有从哲学的高度影响和支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虽然在学术讨论中频繁使用但其具体的解释和定义尚无一致公认的说法,也缺乏基本的群众认识基础。有学者指出:“所谓中国传统文化,乍一看,五光十色,气象万千,深入考察一下,便可发现,它本质上是一种旧式农业文化,一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文化,一种自然经济型文化。”(注:《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页,重庆出版社,1988。)中国传统历史的各种学说,从儒、释、道,到墨、名、法,乃至谶纬、纵横、阴阳、五行等,虽然有些从古代中国社会流传至今,在当代中国国民性中或多或少地彰显,其实质仍然是传统小农社会的价值取向、思维方法或行为模式,因此才会在社会巨变中,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一般民众所理解,传统文化听起来颇有形上之趣,实际上它是非常实在、具体的历史存在。

因此有人提出,现今所称传统文化是不科学的,在学术上也不成立,而应该称之为“文化传统”(注:谢遐龄:《评〈儒学复兴〉——兼论〈儒家资本主义〉及其他》,载《复旦学报》,1994)。传统与文化二者之间是体用关系,传统亘古而不变,文化随时而变。比如中国经学的历史,其“学随术变”的传统历代相传,但其具体的表现形态,在不同时期也表现出各自的特色。文化传统指的是历史上所形成的某种一以贯之的精神,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情趣等,为各民族所共有,很多仍在当下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起支配作用。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是具体的历史事实,而文化传统则是一抽象的概念,是传统文化中已凝聚为精神文化的那一部分。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应从系统清理其文化传统着手,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理性认识。对哪些文化遗产在今天仍然影响和支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究其根源所系,来考察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转变轨迹。总的来说,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在理性方面表现不足。从文化层面反思中国的传统与文化“关门读史”是不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不行的,当然更不能“束书不观”,走向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途。超然如五柳先生者,“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乃觅食之法门。倘若总是阔略不拘,不但于己无益,更不可能做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传统”是神圣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长期积累的产物,具有稳定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特点。我们对传统表达尊敬,但不能把永恒智慧同传统连在一起,要区分传统价值与宗教性的迷信。传统与现代在原则上并非是对立的,传统也不否定现代社会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在继承传统的时候,需要做的是将虚假显示为真实的无知面纱揭开,把消极转化为积极,把错误转变为正确。

(作者简介:邵光亭,经学史学者,书画艺术家。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工作,研究方向涉及中国古典哲学、史学、经学、书法、绘画等。其书法精妙,诸体兼擅,点画精微,落纸云烟。绘画攻山水,偶为花鸟、人物,亦堪称上品。笔墨淋漓,清新俊逸。集传统的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由于其深厚的古典修养,植根传统,不懈耕耘,作品不求新而自新,富有书卷之气,是当代少有的在中国传统文化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的学者。)

关键词:国学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