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晋江市戏剧中心,整个人立刻便会被乐器的咚咚声、大师们的讲戏声、绵软的泉腔声所环绕。仿佛置身于一个平行世界,所有的世间纷扰都与这里无关。
我们来时,刚好剧团的颜洒容与蔡美娜两位老师在指导演员们进行日常排练。
两位老师在对戏给学员们作出示范
颜洒容老师一袭黄衫,一颦一笑、动静之间都无处不散发着一位老戏骨的风韵。绝对看不出,这已是一位近古稀之年的老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在对南派布袋戏的继承与传承上做出了很大贡献,其旦角表演在造型的完整性和水袖的运用方面是对南派布袋戏表演的丰富与拓展。
蔡美娜虽然是80后,但就已经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了。她师从李伯芬大师,攻习生、旦等行旦。曾多次随团赴欧洲、非洲、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演出。
泉州掌中木偶戏,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以泉腔演唱,又被称为“南派布袋戏”。掌中木偶戏称之所以被叫称作为“布袋戏”,其一是掌中偶人的形象构造必有个布内套,俗称“人仔腹”,以布内套连缀头部及四肢,外加套戏服;演员的手掌即活动在布内套中,巧妙地在布内套为偶人做各种身段动作;其二则是掌中戏班的全部行头用一口袋子就能装下,不用戏箱,便于流动演出,故被称为“布袋戏”,俗称为“掌中傀儡”、“手套式木偶”,其班社便故称“掌中班”。
在后台表演的小演员们
剧团中的小演员们平均年龄都只有20岁,但是在剧团里学习木偶戏的时间都有几年之久。与一位剧团成员交谈时,小姑娘把拿在手里的木偶微微攥紧了些。眼神闪烁着,有些紧张的样子,虽不似她与同伴在后台表演时那般活泼灵动,但却十分可爱单纯。
成员们席地而坐,将两位老师围在中央。每个人手中都捧着戏文,咿咿呀呀地跟着老师一字一句地吟唱。旁若无人般,仿佛此时拿着相机不断拍摄他们的我们并不在那里。
传统的牌楼式戏台模型
在与两位老师交流时,记者得知布袋戏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赏习惯来不断地加以创新和改变。木偶戏并非一种‘死’的传统文化。就比如说戏台,过去传统的戏台所用的是牌楼式的彩楼。以优质木材架设、雕制而成。色彩艳丽、做工精巧。1954年,为了便于走动,演员的表演方式由过去的坐式改为了立式表演。木偶人的舞台活动空间扩大了。舞台形制也改为了立式。演员举手表演,仍然是“四角棚”。这样使舞台的纵深感、立体感都增强了许多。改用立式表演后,舞美设计趋向现代化,特别是灯光的艺术手段融入表演区,色与光的结合,使艺术气氛得到美化,木偶人表演的创意性也大为增强。
如今的布袋戏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新意,让传统与现代完美契合。但也如蔡美娜所说,他们现在需要做的更多地仍然是坚守传统,若无底蕴和根基又何来新意。(文摄/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