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精美绝伦!中国古建筑中的雕刻艺术
中国古建筑中的雕刻艺术
中国的美,无处不在。在雕梁画栋、恢弘大气的皇宫;在曲折幽深、素净淡雅的园林;在青砖灰瓦、雕刻精美的民宅。每当你步入其中,就会发现:最让人感到惊艳的,往往是那些寻常生活中被精心雕刻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那些随处可见的砖雕、木雕、石雕,共同构成了一幅具有中国意韵的画,将千家万户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
在中国的传统民居中,山西民居(晋商)和皖南民居(徽商)素来齐名,有着“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这些曾经创造了商业传奇的晋商和徽商,也在自己的乡土上留下了同样传奇的雕刻艺术。
【晋商建筑】
华夏五千年文明,地上看山西,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分散着一座座宏伟而又精致的建筑群,这就是远近闻名响誉于世的晋商大院,它们是我国明清时期民居的典型代表。
晋商大院
山西民居有着独特的古朴风格,其雕刻装饰也极富情趣和寓意,讲究对称美、均衡美以及波浪美,常给人一种宁静平稳又生动传神的感受。它们风华绝代,底蕴深厚,变化无穷,仍然向世人述说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晋商老宅建筑兼容并蓄,是以中国古代传统吉祥纹样为素材,以石雕,木雕,砖雕等形式,来体现主人的高尚情操和文化修养以及他们的美好愿望。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被人们称誉为“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素来有“王家归来不看院”的美誉。
王家大院的三雕艺术即砖雕、木雕、石雕,是大院整体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正是王家大院雕刻艺术的真实写照。
王家大院砖雕 “五福捧寿”照壁
王家大院石雕 门柱础
王家大院木雕 神仙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位于山西省万荣县阎景村,是晋南富商李子用的私人宅院。它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和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是全国众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
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壁”,用不同字体书写着365个“善”字,意在要求自己及后代人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远行善。
李家大院 百善墙
李家大院 耕读文化
李家大院木雕 风俗民情图
李家大院砖雕 福星
【徽商建筑】
徽州建筑素有“无宅不雕花”的美誉,凡有建筑处,都可看到匠师的三雕艺术。特别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徽州人融石雕、砖雕、木雕为一体,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温婉内敛,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被人称之为“徽式三雕”。
【徽式三雕】
徽式石雕质地坚硬,防雨防潮,主要运用于建筑外部空间以及建筑承重部分,其题材受材料限制,不及砖雕、木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
徽式砖雕由质地坚细的青灰砖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徽派建筑有个说法“千两银子七百门”,无论贫穷与富贵的人家,门面都有精美砖刻,可见对门面的重视程度。
徽式木雕主要是用于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它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与砖雕和石雕相比,木雕显得更精致,房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让人叹为观止。
徽州建筑追求精巧华丽、工整典雅,但凡在梁坊、雀替、桩托、轩昂、柱撑、门窗、隔心、挂屏、檐栏、床架、几案和其他家具上的雕刻部件都要镌刻雕镂,风格新颖别致、风致雅趣,装饰极富美感。
徽派建筑大门
【承志堂】
承志堂,位于安徽黟县,为清末盐商汪定贵住宅,承志堂的木雕,大多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且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其中木雕“渔樵耕读”、“百子闹元宵”、“唐肃宗宴客图”和“董卓进京”、“长饭坡”、“三英战吕布”等京剧图案,不仅雕刻槽巧,层次分明,线条清晰,而且构图宏富,场面壮观。
承志堂 “百子闹元宵”
承志堂“唐肃宗宴客图”
【松石、竹梅图漏窗】
松石、竹梅图漏窗,是安徽黟县西递村西园中的一对石雕漏窗。两株奇松斜立于嶙峋怪石之上,十分刚劲有力。“竹梅图”漏窗上,弯竹梅影,婀娜多姿,静中有动,画中有诗。
松石、竹梅图漏窗
【棠樾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为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村内七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朴典雅,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
棠樾牌坊群
雕刻丰富的石牌坊、风采动人的石狮子、玲珑剔透的石漏窗……无不展现了徽州石雕技艺的精湛。
徽州石牌坊
古人云:“无刻不成屋,有刻斯为贵”。雕刻,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工匠们在木石砖瓦上雕以图案、花纹,雕刻方法复杂多样,风格古典而清雅,为中国建筑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图片来源于大道知行)
黄有为笔下的菩萨像,既有对敦煌壁画的精神传承,又从画面的经营布局、设色、线条、神韵等各个方面加入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画面的构图创新上,突出主题形象,背景服务于画面。
古朴浑厚的新石器时代红陶罐、线条流畅的汉代茧形壶、独特雅致的宋代黑釉瓷……4月24日至6月30日,“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黄有为笔下的菩萨像,既有对敦煌盛唐时期壁画的精神传承,又从画面的经营布局、设色、线条、神韵等各个方面加入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画面的构图创新上,突出主题形象,背景服务于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