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考古 >

揭秘两千多年前南越王丝缕玉衣之谜

揭秘两千多年前南越王丝缕玉衣之谜
2021-08-19 10:18:41 光明网

臧克家先生写过一首现代诗《有的人》,其中有一句是:“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在西汉时期,许多王侯有一个更强烈的想法——让自己的尸体不朽。于是,产生了一种厚葬方式“玉衣”。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很清楚。经过整修后的玉衣今犹在,王侯尸体却早已化为灰烬。

最近,一个从西汉象岗南越王墓“穿越”而来的王侯,因身穿红色丝线编缀的玉衣走红网络。这件玉衣在1983年从象岗南越王墓出土,一直珍藏在广东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展出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越王宫博物馆收藏的南越王墓、南越王宫及广州地区其他秦汉考古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330余件(组)。这件玉衣被放置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0展厅入口附近的“C位”,还有很多平时在盗墓类影视剧里看到物件,在博物馆里也可以近距离观赏。

丝缕玉衣

丝缕玉衣

玉觹

玉觹

位于双足下方的双联玉璧

位于双足下方的双联玉璧

对襟形式的丝缕玉衣

玉衣又名玉柙、玉匣,由大量玉片穿缀而成,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专用的殓具。因编缀玉片的质料不同,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等。

这件玉衣周身一共2291块玉片,花费了工作人员近三年时间,用红丝线重新连缀成头套、上身衣、手套、裤筒和鞋五大部分11个组合体,再拼接成一件全长1.73米的丝缕玉衣。

这件丝缕玉衣的部分玉片与广东曲江石峡遗址出土的玉器很相似,应是南越国宫廷所特制。玉衣的制作年代应在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要早于河北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金缕玉衣10年左右。

展览的策展人翟胜利介绍,这件丝缕玉衣有以下独特性:它属于对襟形式,是从未见于文献和考古发掘的新类型,也是我国迄今为止所见年代较早的一套完整玉衣,为研究中国古代玉衣制度的源流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我们仔细观察发现,这两千多块玉片的形状和大小,依人体各部位的不同形状而设计,以长方形、方形为主,还有一些呈梯形、三角形和五边形,用朱红色丝带粘贴,构成多重几何形纹样,色彩鲜艳夺目。

在丝缕玉衣展柜周围转一圈儿,发现玉衣主人的头套顶部,缝有一块带孔的小玉璧。在玉衣的下面摆放有5块玉璧,其表面还留有丝带绕过璧孔的痕迹,说明5块璧原是用丝带系在一起。

在玉衣主人的脚下,还放着一枚双联玉璧。出土时,它位于玉衣双鞋的下方。玉璧的两孔之间都有丝带的痕迹,推测应该是入殓时与玉衣主人的双鞋捆绑在一起,以用来固定双鞋的。据史料记载,璧是祭天礼器,南越王足踏双联璧,或有主人御双凤升天的寓意。这类异形玉璧在战国时期的楚系玉器中较为多见。

在玉衣主人的手边位置,放置着一对类似野猪牙状的器物,名为玉觹(xi)。在两周时期,所见的觹多是玉制,到东周时代实用功能逐渐衰减,逐渐成为象征贵族身份、地位的一种配饰品。到了汉代,按丧葬习俗逝者入葬时,手里一定要握住一些东西。南越王墓出土的这两件玉觹,就是墓主殓葬时放在后人放在他手上的,作为“玉握”使用。

鎏金铜框玉盖杯

鎏金铜框玉盖杯

铜杵臼

铜杵臼

  五色药石

五色药石

墓主人长生欲望强烈

南越国是西汉初年岭南地区的一个小国。秦末,南越郡守赵佗趁秦朝统治濒临瓦解,无力管辖地方的时机,自立为王,封锁岭南通道,建立起独立的南越国。西汉建立后,南越国与汉朝的关系屡有反复,但最终归附汉朝。南越地区自此进入稳步发展时期,直到汉武帝时期被西汉灭亡。

象岗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如何判定墓主人是赵眜?在展览现场一枚“赵昩玉印”展出。它是出土于墓主身上的名章,也就证实了南越王帝名为赵昩。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

南越王墓西耳室还出土了两块“眜”字封泥。在展览现场也一并亮相。封泥是中国古代封缄简牍、文书时加盖印章的泥块,主要功能是文件加密、防伪、防拆解。推测应该是墓主升迁封缄物品时使用的。

再看看周围的展品,如果这些文物“会说话”,它们一定会说——“墓主人长生欲望太强烈了”。

比如,在棺椁头箱位置,放置着双身龙纹青玉璧,上面印刻着龙纹,寓意着由龙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进入仙境。

旁边放置的“五色药石”更能说明问题。这些药石共有紫水晶、绿松石、硫磺、雄黄、赭石五种,俗称“五石散”。古代一些帝王相信服用这些药石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南越王墓中出土的五色药石,也是在汉墓中首次见到。

还有鎏金铜框玉盖杯和铜杵臼。这件精美的杯子是金与玉的结合,推测可能是南越王用来服食用长生不老药的器具;铜杵臼是捣药工具,南越王墓的西耳室出土大量的无色药石和羚羊角等药材,还有这些臼、杵等药具,都反映了南越王受到秦汉方术的影响,寻求长生不老。

就连乍看起来和生死似乎无关的一对鎏金铜铺首,听了讲解员讲解后也发现联系甚密。铺首是门扉、棺椁上的把手,铺首的兽面造型最早可以追溯到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期,到了秦汉时期,铺首衔环开始大范围流行。尤其,汉代人“事死如生”,他们将阳宅大门上的“铺首衔环”形制带到了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墓门上,以达到趋避邪气保佑墓主人的目的。

鎏金铜铺首

鎏金铜铺首

方形铜烤炉

方形铜烤炉

铁叉

铁叉

两千多年前的烧烤和火锅

广州(古称“番禺”)扼珠江与南海之间的交通咽喉,地处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气候温润,降水充沛。这里有高山密林,也有溪涧岩壑;有沃野平原,也有海滨湿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美富足的物产资源。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发展,农业发展迅速,因此饮食资源较此前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开发,这为岭南饮食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此时,岭南人民已经开始运用水濡、火烹、烘烤、曝晒、烟熏、风干、冰镇、盐腌、发酵等多种手段烹饪美味佳肴。

现场展出了一件方形铜烤炉和一根铁叉,就是当时人们用过的煎烤器材。在南越王墓共发现了这类烤炉有3件。出土时,炉上均配备多种供烤炙用的配件,悬炉用的铁链,以及烤肉用的长叉(双叉、三叉都有)、铁钎、铁钩。此件方形铜烤炉的炉壁上有4只乳猪,猪嘴朝上,说明烤炉的主要用途应该是用于烧烤乳猪。

还有一件铜染炉,单是从字面看很像蜡染器材,但它并不是用来盛庄颜料的用具。在当时人们称调味品为“染”,食肉时常将酱、盐等调味品放在耳杯里,把肉煮到可食的程度后,再蘸调料加味。汉代人习惯用较烫的调料,所以需要用染炉不断给调料加温。染炉的设计也反映了汉代的分餐制饮食,宴饮时一人一炉、随涮随吃,有点类似现代人使用的小型火锅。

此外,在南越王墓和其他南越国贵族墓中,还发现了不少盛酒器皿,有温酒樽、瓿、提筒、壶、钫等,材质有铜、陶等。酒器的大量出现,也表明南越国有大量的粮食剩余,且已有酿酒技术。

时过境迁,诸般珍馐美馔虽早已烟消云散,但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各类饮食器具和相关遗迹,当代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岭南地区极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元的古代饮食文化魅力。

“万岁”瓦当

“万岁”瓦当

漆木屏风

漆木屏风

“蛮荒之地”多元文化融合共存

秦汉统一王朝的建立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文化表现出显著的多元性、兼容性和一体性,源远流长的本地文化与中原王朝及周边文化在互动中走向融合、共存。

与展厅里其他展品相比,一件漆木屏风看起来格外崭新。很显然,这是一件复原件。在南越王墓文物出土时,原件漆木多已朽坏,但仍可看到上面有漆绘云气纹。经过复原后,这件屏风高1.8米、宽3米,左右两面折屏可以进行180度的开合,是汉代考古中首次发现的大型实用屏风。屏风将铸铜、鎏金、镶嵌和漆木工艺等集于一体,体现了汉、楚、越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特征。

旁边还有一件蟠龙鎏金铜屏风托座。这个屏风构件是具有汉文化特色的双面兽和朱雀;漆木屏壁上绘有红黑两色的卷云纹图案,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点;而人操蛇的鎏金铜托座是一名跪坐的力士用口衔蛇,双手操蛇的造型。至于蟠龙形托座,是将古越人图腾中的蛇、蛙以及中原地区崇拜的龙结合在一起,反映了多元信仰观念的杂糅和兼容。这些屏风构件也是文化融合的典型实证。

现场除了大批文物出土自南越王墓外,现场还有来自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展品。比如,“秦砖汉瓦”的杰出代表——印花大方砖,就是2005年出土自南越国宫署遗址的文物。当时人们用烧制后的方砖铺设地面,不仅可使地面光洁、美观,在南方相对湿热的自然条件下,还能起到防潮作用。

在历史的长河里,尽管南越国仅仅存在了百年左右,且被视为“蛮荒之地”,对中原王朝的兴衰也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南越国的统治时期,正是岭南地区逐步纳入中央政府管辖范围,并逐步受中原文化熏陶的过程。文/图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责任编辑:陈玲玲)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微综艺碰撞出“治愈”火花

    24-06-25 17:21:20余秀华,《我爱我很棒旅行日记》

    文戏不“温” “奇”上立意

    24-06-19 11:34:44新编京剧齐白石

    相关新闻

    2021-08-18 12:53:07 中国评剧院